美文网首页
别不信,“代孕妈妈”这事儿,语言学家认真研究过

别不信,“代孕妈妈”这事儿,语言学家认真研究过

作者: 书先生和路夫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1-27 19:36 被阅读0次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
    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的第222篇原创分享。2021年1月27日,新加坡)

    引子

    前段时间,代孕这件事儿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据说起因是一个叫郑爽的艺人,干了一件请人代孕又遗弃婴儿的恶心事。

    郑爽是谁,是干什么的,我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将来也不想知道——我对对人类进步没有积极贡献的人和事不感兴趣。但有个事儿我知道,那就是,和过去引起热议的所有事情一样,我们对代孕的关注也仅限于站队和辱骂,不会有充分的讨论,也不会有后续的行动。

    说实话,看到网上这么多强烈反对代孕的声音,我起初是很震惊的。我感到震惊并不是因为我支持代孕,实际上,我对这个事儿暂时没有看法,因为它太复杂,我还没有想清楚。让我震惊的,是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精神分裂。

    人们反对代孕时,用得最多的理由有三条,一是它体现了对女性的工具化,二是它对女性的身体有伤害,三是它会造成大量弃婴。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我们当然会认为代孕这件事儿简直天理不容。

    但是,我们有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三个方面的对女性和婴儿的伤害至少在代孕的一千倍以上。基于同样的思路,所有以这三个理由反对代孕的人,都应该强烈反对这项基本国策。

    显然,人们不会也不敢这样做。这妥妥的就是一种精神分裂。由于历史和教育的缘故,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这种精神分裂当中。在这方面,我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每一个例子都足以让我被封号。

    总之,我可以得出一个很靠谱的结论:中国其实没有多少人真的反对代孕,人们只会,或者准确说,只敢反对没有经过党和政府同意的代孕。

    而且,我还可以大胆地预测,一旦我们把女性必须代孕定为基本国策,现在这些“强烈反对代孕”的人,一定也会找到一大堆理由来证明代孕的积极意义——就像我们现在一大批媒体人和学者正在做的一样。

    我不知道你会如何选择,我个人还是宁愿和思想行为具有一致性的人打交道,而远离那些同一个性质的事情可以有不同态度的人。因为我知道,和没有原则的人接触久了,迟早会引火上身。

    好吧,今天的引子比较长。不管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引子里面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就此打住了,因为你我都没有办法对此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所以,我们还是来做一些也许可以进行的讨论:语言学家对“代孕妈妈”的研究。

    代孕妈妈和语言学

    语言学还研究代孕这事儿?

    当然不是。所谓术业有专攻,代孕这件事儿,还是留给生物学家和伦理学家去研究,语言学家关注的是代孕妈妈这个词。

    别小看这个词哦,对它的研究,可涉及到语言最本质的特征,也涉及到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背后,是一系列很有意思的语言学研究。相信你读完本文,也会发现这事儿很有意思,甚至会因此爱上语言学——那就太棒了。

    现在,我要尝试讲好一个语言学故事了。

    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分类,而我们人类语言里的词汇含义反映的就是这种分类。拿名词举例,除了专有名词,所有名词的含义都是一个类别,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

    比如,bird是指鸟这个类别,不是具体的哪只鸟。哪怕是更细的分类,比如sparrow(麻雀),仍然是一个类别。

    认知语言学里把这种词汇含义和分类的关系叫做categorization,中文翻译为“范畴化”。这里就有一个很自然、而且很值得问的问题:

    我们以什么标准把事物划分到同一个范畴呢?

    我想,大家都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标准:具备相同特征的事物就归为同一类呗。实际上,几千年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看的。

    [T]hings are categorized together on the basis of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Lakoff, 1990, p. 5)

    麻雀,燕子,鹧鸪,它们都被归类为鸟,是因为它们具备共同的特征,比如都长有羽毛,都会飞等等。在您接着往下读之前,我必须提醒您,现在我们讨论的分类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分类,而是语言当中词汇含义所反映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它的本质是一个心理过程,我们把categorization翻译为“范畴化”,这个“化”,就表明它是一个过程。

    对范畴化的这种认识,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上称为Classic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经典范畴化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一个类别或者范畴(category)是由一组特征(features)来定义的。

    一个事物,如果具备某个范畴所要求的全部特征,不敢它是否还具备其它特征,它就可以被归为这个范畴。也就是说,和某个范畴所绑定的那些特征,对于定义个范畴,它们单个都是必要的,合起来是充分的(singly necessary and jointly sufficient)。

    在知道这个定义的前提下,我们通过逻辑可以知道这种理论有如下的一些推论:

    1. 一个事物要么是某个范畴的成员,要么不是,不能是有点儿是或者大体上是。举个例子,你要么是个人,要么不是人,不能是三分是人七分是鬼。

    2. 根据推论 1,我们可以继续推出,一个范畴内的所有成员都具有相同程度的代表性。举个例子,我们不能说某些人更像人,另外一些人不那么像人,或者某些人更能代表人类。

    3. 还是根据推论1,我们可以推出,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应该是清晰的。也就是说,在不是包含关系的范畴之间,不能有跨范畴的成员。举个例子,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但一个东西不能既是动物又是植物。

    4. 既然定义一个范畴的特征是有限而且明确的,那么对于那些已经定义范畴,我们人类就应该具备与那些特征相关的足够的知识或者心理表征,从而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这个范畴。

    挑战

    我相信,当你刚读了经典范畴理论的定义时,你一定觉得好有道理,就应该这么办。但你读了这4个推论后,可能就有点犹豫了——好像这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很多体验不完全符合。

    你的犹豫是对的。经典范畴理论的确后来受到了挑战。一个我们最容易产生共鸣的挑战是原型效应(typicality effect)的发现。原型效应是个什么意思呢?按照经典范畴理论,一个范畴内的所有成员都应该具备同等程度的代表性,但这很明显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体验。

    我们现在就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当提到鸟时,你脑子里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有不同生活体验的人,脑子里首先出现的鸟类可能不一样。咱们中国人可能先想到麻雀、燕子,美国人可能先想到知更鸟、蓝松鸦等。但是,我估计很少有人首先想到的是鸵鸟和企鹅。

    这说明一个问题,在一般人的认识中,对于同一个范畴,的确有些成员更加典型,而有些成员要边缘化一些,这就是原型效应。然而,原型效应本身并不构成对经典范畴理论实质性的挑战,因为人们脑子里有原型,只能说明不同的人在对范畴特征的知识构成上有差异,并不能否认可以通过一组特征来定义范畴这个思路。

    真正对经典范畴理论造成实质性挑战的,是人们发现,即使是那些被我们划为同一个范畴的事物,也很难找到一组特征是所有成员共有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个事物属于某个范畴,并不是基于它具备了某组特征,而是因为它在多大程度上和我们已经确定是某个范畴的典型例子相似。这种认识,就催生了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

    回到上面鸟的例子。我们首先想到的鸟,典型特征往往是能飞。鸵鸟和企鹅在我们对鸟的认知中会被边缘化,正是因为它们不会飞。也就是说,它们离最典型的成员距离有点远。

    欸,怎么说了这么久,还没有说到“代孕妈妈”,你是不是标题党?

    不要着急,下一个例子就是。

    提到妈妈你能想到哪些特征?可能有女的、生孩子、照顾孩子等。可能我们心目中最典型的妈妈就应该至少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但是,在我们的语言里,那些我们称为“XX妈妈”,“XX母”的人,并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比如下面这些称呼:

    继母 stepmother
    代孕妈妈 surrogate mother
    养母 adoptive mother (法律上正式领养)
    养母 foster mother (法律上没有正式领养)
    生母 biological mother
    供卵者 donor mother
    ……

    你看,各种被称为“XX妈妈”,“XX母”的人,有生了不养的,有养别人生的,有生的别人的,有既不生也不养只捐献卵子的。总之,除了是女性以外,没有一个特征是她们共有的。但显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是女的就叫妈妈。

    可能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还不是妈妈,而是“游戏”(game)。有个叫维根斯坦的哲学家认真研究过这个现象。他发现,那些我们称之为game的活动,并不具备一个共同特征。

    有些game一个人就可以玩,比如单机电脑游戏。有些game需要几组人对抗,比如足球,篮球(英语中也叫game)。有些game有输赢,比如下棋,有些game没有输赢,比如小孩儿过家家。

    于是,这位牛逼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概念。意思就是,一个范畴的成员,就像一个家庭的成员一样,你和我有点相似,我和他有点相似,他又和他有点相似,但可能又找不出一组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具备的。

    柏拉图的人

    的确,要为一个范畴找到一组所有成员共有的特征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那些我们以为找到的,也不一定准确。比如,如果我们把单身汉定义为没有结婚的成年男性,也就是说,我们用这三个特征来定义了单身汉:未婚、成年和男性。

    那是不是所有满足这三个特征的都可以被称为单身汉呢?按照经典范畴理论,我们就应该这样做。但是,主动选择不结婚的人,比如和尚、教皇怎么算呢?

    成年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18岁,算成年了吧。但把一个大学生叫单身汉儿似乎有点不妥。那40多岁离了婚或者老婆不幸去世又还没有再娶的男性是单身汉吗?

    关于这个角度的挑战,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这事儿和大名鼎鼎的柏拉图有关。据说,有一次柏拉图被人问道什么是人,他回答说:“五毛、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就是人。”

    有个喜欢恶作剧的学生,就把一只鸡扒光了羽毛,然后端到柏拉图面前说:“老师,您看这是鸡还是人呢?如果它他是鸡吧,它完全符合您对人的定义。如果说它是人吧,我们又都知道它是鸡。”

    您看,强如柏拉图这样的大哲学家都被弄得这么难堪,可见要准确的找出一组特征来给范畴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有可能是不可能的。

    结语

    今天的推文中,我从代孕妈妈想到了语义学里范畴理论的变化。最后,我帮您总结一下要点。

    1. 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之一就是范畴化,通俗点说,就是分类。

    2. 对于怎样分类,有两个有名的理论。一是经典范畴理论。二是原型范畴理论。前者认为可以用一组特征来定义一个范畴,后者认为范畴的判定是基于家族相似性。

    当然,这篇文章是以科普为目的,对这两种理论的阐述都非常粗浅,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读了之后对语言学产生点兴趣。如果你对这个话题希望有进一步的了解,推荐阅读George Lakoff名作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一书,尤其是前四章,值得多读几遍。

    想必您也看出来了,写我这种推文,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平时没有读过这些书,很难从代孕妈妈想到范畴理论。比较悲哀的是,越是有门槛的事儿,受众就越窄。也就是说,在自媒体行业,一个作者的东西越有营养,就越不容易成功。但你要让我去写那些没有营养的口水话,我又办不到。

    还是那句话,既然我选择发到公共平台,就一定希望更多人读到。虽然我知道我这种类型的文章,不可能像那些鸡汤和情绪煽动文章一样受大众欢迎,但我还是相信一定还有更多的人愿意读到。只是我需要慢慢找到他们。

    在这方面,我需要您的帮助。所以,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请一定不要吝啬点赞和转发。记得星标,才不会错过新的文章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不信,“代孕妈妈”这事儿,语言学家认真研究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po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