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我的20条准则”,切确的讲这是社群里发起的一项“作业”。源于群主意欲大家参仿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十三条人生准则给自己“立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些行为边界,有原则可依,有错则究。
曾经认真琢磨给自己所立的准则,恐怕很多人跟我一样,那已经是昨天的事了罢。这些准则大都没有在自己身上发挥太多作用。
有意思的是,当我看到《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富兰克林自己的描述:
我希望,我一生中在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我要克服所有缺点,不管它们由天生的爱好、习惯还是交友不慎所引起的......
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德是于我们有利的,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因此我想出了下面的方法。
......我提出了十三条德行,这是当时我认为必需的或者相宜的全部德行,在每一项之后我加了一些简单的诠释,充分地说明了我认为该词语应有的范围。
这些德行和它们的含义如下......
十三条准则是富兰克林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完善品德的目标而设立来对照、衡量或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跟心中的品德标杆一致,并且是否在所诠释的范围里。
在富兰克林的人生中,他的做法是一条一条准则地习练,达到了所诠释的标准后再习练下一条。
2
在写作练习圈里,有这样的一个词语和一句话:日更,每天写、天天写、坚持写。李笑来老师也曾经在文章里说过,开始时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不要紧,重要的是天天写,坚持写下去,写着写着就会写了。
是的,我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心里是崩溃的——并没有感觉到有进步的感觉,写得像机器一般,单纯地写,偶尔写出一篇上首页读者点赞稍微多些的文章,没有出现累积出来的上升感。
想起一位在“在行”约见价格很高的写作老师,曾经分享过这样的写作方法:
翻译。翻译你喜欢的、有水准的媒体刊物,比如“经济学人。这样的媒体,首先他们有非常严格的编辑流程,能发表在上面的作者是顶尖水平的,当你去翻译的时候就是跟一个写作能力很强的人在学习。
找一个好的写作老师。老司机可以带你走,给你指明哪里走错了,怎么走,这非常难得。
3
这位写作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媒体朋友,出身非常一般。毕业的时候在江苏一家宾馆做前台,但他觉得自己应该去全球最好的一家媒体(纽约时报)当记者。当时,他自己英文不好,也没有写过东西,又不是新闻系的,而自己是学计算机的。
他当时做了什么事情呢。为了达到他的目标,他做了两件事:每天翻译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每周去找一个老外,请老外喝咖啡,跟他聊天。
当时他的英文非常的烂,但是他硬着头皮上,以至于他需要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跟老外讲什么话题,怎么讲好几句话。每天坚持翻译“经济学人”,半年过后,他基本上可以用“经济学人”的风格去写文章了。后来,他如愿跨入媒体行业,去国内的一家媒体当了记者。这样继续做了几年后,他的身份已经变成纽约时报的记者。
4
写了“我的20条准则”之后,我相信这些是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但没有像富兰克林那样,他创造十三条准则来作为达到完善品德的对比检验的标准,是方法,而不是把十三条准则高挂墙上天天对照做,这是非常不一样的思维模式——我要按照XXX来行动 vs 我要成为这样,所以我的方法是用XXX来对比检验,看看我有没有符合,有没有错,哪些错了。
写作这件事,天天写,坚持写,行为上我是认同的,正如李小龙所说,“我并不害怕那些每次练习踢腿10000次的人,但我害怕那些把一种踢腿练习了10000次的人。”
但,能不能做得更有效率呢,能不能在时间的积累下越写越好呢,能不能沿着写着写着就写出好作品这样的路线走呢。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好的教练,在你身边不断帮你指出问题所在令你快速进步的。给自己一面对标的镜子或许更好,自己就有了参照体系和反馈。模仿某个顶尖的作家的写法、按照顶尖作家的方法论来写都是有参照体系来对比检验的做法。
“写写写,坚持写”与“像那样,写写写,坚持写”是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当然就导向了不一样的行为和过程,就有不一样的结果。
笨功夫要下,但要聪明地下。我相信一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