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段俞敏洪关于“懒”的演讲:
“懒是什么,不洗澡,不刮胡子,那是外表的懒。最怕的是人内心的懒,不愿意开动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愿意开动自己的心,去追求新的东西。
甚至有时候懒是以勤奋的方式体现的,比如女人整天关注自己的外表,表面很勤奋,实际就是懒,因为她对自己内心的丰富不够有自信;男人一天到晚想社交,想认识马云,俞敏洪…这就是一种懒,因为他对自己的生命成长没有信心。最懒惰的企业家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段话很让人深思,想想我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懒:
比如不讲方法的去做事,最后事情没有好结果,辛辛苦苦的做了无用功,这在本质上原来是一种懒。因为脑子(懒)不想去思考最关键的问题(方法),一直徘徊在舒适区,妄图用时间的累积来掩盖脑子偷懒的痕迹。如果拿老话“磨刀不费砍柴工”来比喻的话,思考就是磨刀,行动就是砍柴。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是只有行动就够了,而必须是需要用思考来指导。在某种程度上,思考比行动更重要,思考比行动更辛苦。如果不思考就开始行动,常常是徒劳无功。
以上说的是一种懒惰,叫做“思想上的懒惰”。
思想上的懒惰有多可怕?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指出:“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不论其他条件多么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
我们总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惯于选择平坦的道路,这是我们都惰性使然。
自我完善意味着接受新的责任,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达到新的层次,经受更大的风险。
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
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并非所有的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确实与懒惰有关。人们总觉得新的信息是有威胁的,因为如果新信息属实,他们就需要修改关于现实的地图。他们抗拒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
这一段关于懒惰和恐惧的关系我非常认同。我记得在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某人问另外一个人,你留学学的是否是数学?另一个人答到“数学我没学过,太难了。” 某人笑说:“你没学过,如何知道难?” 我常常想到这个小笑话,认为虽为笑话,却非常具有现实对照意义。这种类似对话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人们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先有了恐惧之心,这恐惧之心,如果不加以分析和消解,之后便借机逃避新的事物,不去了解或学习,是为懒惰。
思想的懒惰会让正在做的事情陷入困境,看似兢兢业业实则穷尽无路。
思想的懒惰也会让新事物和我们擦肩而过,白白把好机会丢失了。
如何对抗思想的懒惰?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学习,时时反思,时时实践甚至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也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有方向的朝着自己的路走去。
懒惰是所有人类的天性,它存在与每个人心中。但在成长的路上,在少有人走的路上,总有一些少数的人,能达到那样的境界,那里懒惰更少一点,心灵的光芒更亮一点。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所说:
“想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就应经常自我反思。”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