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不睡的人,白天多多少少总有什么逃避掩饰的吧。白昼解不开的结,黑夜慢慢耗。” ——雷蒙德·卡佛
其实我都知道。
一、
我知道,熬夜不好,可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熬夜了。
我知道,人体修复的黄金时间都在夜晚,中医说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胆、肝的时段。这两个器官如果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会导致身体的各种问题。
我也知道,所谓的“熬夜综合症”,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皮肤粗糙、脸色黯淡、暗疮、眼睛干涩、视力下降、胃肠感染、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
但,也只是知道而已。
朋友问我几点睡,我说,“我一直幻想,自己能够在11点前睡,但是,从来都没有实现过。”
我在课堂上常常会说熬夜的坏处,让大家少熬夜。
可如果自己说的话都能做到,天下太平。
粤语常说“鬼唔知阿妈係女人咩”,意思是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
只是,人们常常都会有些侥幸心理,觉得应该没有那么严重吧、应该还好吧……对即时刺激的追求盖过了些许的身体不适……
这天晚上下课晚了,回家时已将近12点钟,路上竟然还塞车了。
车灯延绵了整条马路,才发现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孤独的灵魂,在夜间游曳。
二、
熬夜的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去年,因为欧洲杯熬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夜。
熬夜之后能感觉到皮肤变得粗糙,毛孔粗大,自己身体的感官失去链接,变得超级能吃,而且完全不觉得饱,精神涣散,两眼无神,说话语无伦次,容易发脾气……种种令女人色变的问题,都一一呈现。
那段时间,简直不敢直视镜子里的自己。
在欧洲杯期间,出了一则新闻。
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于2016年6月29日19点40分左右,在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开往潞城方向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急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4岁。
原本,觉得这只是一个遥远的新闻。
没想到晚上校友群里突然开始悼念金波,开始细数金波当年的故事。
这才知道我们居然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地区的校友,他是我们学校06哲学系的研究生。我们在同一个群里,他很活跃,只是,低调的我永远在潜水。
我们没有说过话,却再也没有机会说话了。
金波师兄只有34岁,有一对双胞胎,同事普遍评价“工作比较拼,经常熬夜”“近几年长期加班熬夜”……
也许,事情的发生有很多因素的积累,而熬夜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都知道熬夜不好,但是我们为这个领悟,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
痛定思痛,决心再也不熬夜了。
只是,不到一个星期,又重蹈覆辙。
三、
心理专家说这叫做“晚睡强迫症”。
专家表示,这一型的人性格中有拖延的一面,喜欢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不完成任务,应对压力的时候习惯采用“拖”来解决问题。
确实,知道该早睡,可是却做不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消极的抵抗。
抵抗时间的流逝,抵抗对生活的无能为力。
这种拖延和抵抗,其实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或许在我们没有觉察到的地方,已经出现了问题。
晚睡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对今天感到不满足、因为想要填补内心的空洞、压力太大、想得太多、太过兴奋……
丽问我:“你是哪一种?”
我想了想说,“我是忘了。”
我的记性并不比鱼强。
或许“忘了”,是潜意识,让我不记得这件事情。
对我而言,把它写出来,将潜意识意识化,就能更好的看到它。
一个很好的方式是,每天打卡。
所以,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在我们的小群里每天打睡眠卡,每天汇报晚上睡眠的时间,争取不超过十一点半睡。
当然,一个承诺必须要有监督机制,才会有效。
每个人适合的监督机制不一样。
我曾经试过公众承诺不熬夜,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对我用处不大,所有人都监督你,相当于没有人监督你。
对我而言,发红包比较有效,我之前的几个习惯就是在这样的监督机制下形成的。
21天,把行为变成习惯,再变成一种自动的反应,就可以无需意志力,自然而然的坚持下去了。
成长的过程,总是需要用一些新习惯,去替换一些旧习惯。
或许还不甘愿,或许还不习惯,或许是,开始懂得爱自己了。
能来得及,终究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