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真爱?【海恩的真爱观】
真相+爱=真爱。
没有真相的爱是盲目的纠缠;
没有爱的真相是冷酷的现实。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爱呢?
爱的三个基本条件:敬天地,孝父母,爱自己。
把爱传出去
乍一看,好像是三件事,其实就是同一件事情。记住啊,这三件事情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如果没有其中任何一个,另外两个都是骗人的,那就是假爱。古人的教化是通过生活仪式来完成的。你看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的时候要做什么仪式?
第一拜天地,谁最大?天地最大。就是自然规律最大,违背自然法则,人类就是自我毁灭。
第二拜高堂,两个人结婚,从此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两个人一起孝敬双方父母。
第三夫妻对拜,这说明夫妻两个人是平等的。在家庭里,夫妇有别,各担半边天;互相配合,把家庭搞好。而平等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啊,什么样的关系会平等幸福啊?先要学会爱谁?我们前两天讲了亲密关系的法则:先独立,后关系。一个不完整的人格肯定会在亲密关系中受伤,而且谁更不完整,谁受的伤更多。在家庭里面啊有一个铁律,谁痛苦谁改变,改变,就从爱自己开始。疗愈自己的伤痛,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后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这三件事情为什么说是同一件事情呢?
一个人如果不敬天地,对宇宙自然没有敬畏心,怎么会尊重次序法则呢?不尊重爱的次序,自然也就对长辈没有尊重。最简单的测试:闭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父母。看看父母在你心中是一个高大的形象,还是一个被推得很远,或者低小的形象。如果父母在你的心里形象是高大可敬的,那么这个孝才成立立。“孝”字,就是上面半个“老”,下面一个“子”。我们解释的方式是非常简单的,把内心的画面呈现出来,让你自己看得到。人的改变就是从内在画面开始,这是潜意识的语言。
那么“爱自己”呢?跟前面又如何等同?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几年前,有一阵子我常用抄经的方式来静心。有一次抄到一本《孝经》,这是孔子跟学生曾子的对话,孔子就问:“先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品行,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卑都没有抱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说:“弟子愚钝,请老师详解。”孔子告诉他说:“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孝,并且能从自己推广给别人,让天下很和谐。”什么是孝呢?孔子就开始详细地讲,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贵族阶层,到帝王,不同的阶层和身份,都有不同的方式来行“孝”。他讲的太清楚了,都是具体的行为,真不愧是孔圣人。
【海恩的真爱观】我继续往下抄写,第一句把我震撼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你看孔子是多么时髦的一个人啊,是不是现代人的观点啊?现代人天天讲心灵成长要爱自己、爱自己,怎么爱自己啊?从爱惜身体开始。孔子也说孝父母首先是干嘛?爱自己的身体。我抄到这句话,眼泪马上下来了,因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从小就不让自己吃好、睡好,为什么总是自虐,其实是对父母的情绪没有放下。透过虐待自己的方式来达到一种平衡——你要不爱我,那我就糟蹋我自己给你看,反正这身体是你们生的。你把对父母的情绪宣泄在自己的身上,这是很深的一种情绪,你知道吗?心理学上叫做“回射”,就是你本来想惩罚别人,结果回转过来惩罚自己了。
我一下子也明白了为什么失恋的人要自残,我第一次失恋的时候还没大学毕业,拿刀子在脸上刷刷刷画了三道,幸好没破相。什么原因呢?因为你们不爱我,那我也没有价值,价值感觉降低,既然没有价值何必去珍惜,那就可以尽情地糟蹋。所以自我作践、自我糟蹋,都是觉得外在得到的爱不够。我们在关系中得到的爱,最初从哪里来?除了天地宇宙,就是父母呀。父母就是我们在人间的电源,这个插头没插上,爱就失联了,后续一连串的关系都受影响。所以我们今天都说百善什么?孝为先!
想想看,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天天压抑情绪、自我折磨,就算他天天去陪父母,给父母送东西,或者听了一些课程就天天跟父母强迫式地拥抱说“我爱你”,心里其实都不是情愿的。只是大脑觉得我应该,内在却很匮乏,没有爱的滋养,也没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去给别人。事实上他不愿在家里多待一刻,只想送完东西赶紧走人,因为心里对父母都是情绪啊。
这句话之后,孔子说了什么呢?“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什么意思呢?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荣耀我们的父母和祖先。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家,最终利益苍生,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海恩的真爱观】你看,老祖宗这么早就讲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弟子规》里面也讲了:“首孝悌,次谨信。”讲一个人学习的次第,首先学什么?孝悌。孝是对父母,悌是对兄长,走出去就是对长辈领导尊重。这种尊重不是拍马屁,而是发自己内心的敬老,他也一定会得到更多长辈领导的欣赏和提拔,发展机会就好。然后呢,“次谨信”,谨言慎行。诚信待人,能够得到人心,这个人走到社会上不会吃亏的。“泛爱众,而亲仁”,接着去帮助更多的人,爱更多的人,达则兼济天下,这个人能成大事。最后呢,“有余力,则学文”,可见读书排在第几位啊?最后一位。
所以各位,学习是先学做人。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技能的教育,这个是最后一位,我们现在全部反了,前面的孝悌、谨信、仁爱都不学了,所以为什么现代教育会这么失败。这种情况下知识越多越反动,越是危害社会。因此,我们以“修身、齐家、兴业、济世”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要让教育正本清源。
【海恩的真爱观】在孔圣人之后,出了个亚圣孟子,他描述的理想社会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与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一脉相承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首先要照顾谁?自家老人,然后也照顾好其他老人。如果连自家都照顾不好,还去传递什么爱呢?如果你有慈悲,请先把你的慈悲给自己父母,好吗?
所以说,什么样的人可以真正地把爱传递?就是先做到前面三件事情:敬天地,孝父母,爱自己。
爱的误区: “拯救者”
有很多人去做慈善,做到最后自己身心俱疲,甚至家庭离散,人生惨淡,最后对社会都感到绝望了。他们在外面献爱心,回家却对自己的家人使用暴力,自己的身心状况也越来越差。许多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也遇到这样的困境。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三条之中违背任何一条,这个人拼命地做慈善做公益去把爱传递啊,他的下场都会很惨。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危言耸听,我们不仅见过许多这样的例子,今天也要把原理讲给你听。
这种人,就叫做“拯救者”。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研究戏剧时发现一个三角模型: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你看所有的戏剧是不是都有这几个人啊?首先得有反派捣乱,这就是迫害者;然后有人受害,这就是受害者;最后有正派英雄出手相救,这就是拯救者。有了这三个角色,戏剧才有冲突,才有看点。
事实上,这三个角色是三胞胎,他们同时产生,同时存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这三个角色。
打个比方:我跟老婆约好了去吃饭,结果老婆拖拖拉拉耽误了时间,爽了我的约,害我等了很久饿肚子。我满肚子怨恨啊,这时候我是什么角色?受害者!她自然就变成什么角色?迫害者!然后我碰见了同事,他看我很饿很可怜的样子,正好他拎着一堆好吃的,于是给我吃了。这时候他是什么角色啊?对了,拯救者!
也有可能会是这样,我很愤怒的情况下,谁给我东西都不吃,于是我把同事给我吃的东西给摔了泄恨。这时候同事很伤心,我们的角色就变了。我从受害者变成了什么?迫害者!他从拯救者变成了什么?受害者!然后他回家可能也要变成一个迫害者去伤害家人。我们每天都在扮演这样的三角戏剧。
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力量一样强大。
所以我们要留意啊,不要去做一个拯救者。为什么我们第一天来上课,我就跟大家说:通过学习,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的,平常人!不是做一个“救世主”,这里没有伟人,这里没有高人,这里没有圣人,这里只有平常人。
刚才回到这个话题上,为什么很多人在外面做慈善做很多,可是回到家里还经常打孩子,跟他外面去关爱那些孤儿完全不一样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因为他在外面扮演了那个“拯救者”——外面那个“拯救者”越强大,他心里的另外两个角色也越强大。
大家想想,一个“拯救者”认为自己能够拯救别人,比别人强,所以在外面他都是“给予者”的角色,他会愿意接受别人爱的吗?不会。长此以往,他的爱就透支了,自己身心疲惫,然后心里的“受害者”就出来了:“我这么伟大我这么无私,为什么我那么不开心呢?”“受害者”出来了以后,“迫害者”是不是也同样强大了:“这是不公平的,都是你们害的。”可他是拯救者啊,在外面怎么好破坏自己形象呢?于是所有的情绪向谁宣泄呢?家人,对家人施暴!这就是拯救者的悲剧。
爱的精神:有求必应,随缘度化
心理医生的自杀率跟患者差不多,因为很多人带着救世主的心态在做这件事情。我以前有一次抑郁症也来源于此,直到有一天我去庙里看到一幅对联,就八个字,道出了助人的精神:“有求必应,随缘度化” 。
【海恩的真爱观】“有求必应”,就是你有求于我,我一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拯救者”都做到了这一条,重点在第二条——“随缘度化”。我看到这四个字突然间领悟了,明白自己为什么得抑郁症,也知道未来我要怎么做这个事业。
什么是“随缘度化”呢?注意,随缘不等于随便。缘就是外部条件,是机会。随缘是指机会来了要抓住,机会没到的时候不要强行。伺机而动,绝不放过。随便则是对生命无所谓,错失机会了。要分清这两个词啊。
随缘度化,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只有当一个人心里真地想改变的时候,才能助人。如果这个人他不想改变,但你拼命要想改变他,有用吗?没用。我以前为什么那么喜欢改变别人呢?为了我自己的成就感啊!你不让我改变我很没成就感,你一定要给我改变——其实你看我是一个乞丐啊,表面上看我在助人,其实我是在乞讨:“求求你给我机会啊,给我一点成就感吧,我快死了”。“拯救者”其实是有“救人强迫症”,要是没人给他救,他活不下去。所以到底是谁救谁啊?
这种助人的心态是错的,介入了因果,我们本来只是“外缘”,却把自己放在了别人“原因”位置,这不是剥夺别人的生命主导权吗?这样反而让对方失去了生命的力量。原来我自己介入了太多别人的因果,我认为他的痛苦是我造成的,由我来承担。承担不了啊各位,没有谁可以替另一个人的生命负责任。所以渐渐地,就会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帮别人,连自己的价值感也会越来越低,直到抑郁甚至自杀。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是白马寺后殿门上的对联。
第二个随缘是什么?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度人。医术不高贸然给人动手术,反而害了别人。
假如今天我只能服务一个人,我可以挑战一下服务两个人,但不要去服务十个人,否则超过了我自己的能力,那是由我的自大造成的。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最可怕,太自大了。你本来只能背一百斤,你现在非要背两百斤,好啦,结果腰断了,连十斤都背不起。
有爱,更需要智慧。千手千眼观音所代表的,就是布施爱要有无数种方便善巧,因势利导,还要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所以人最重要的能力叫觉知力,一个人能否自我觉知,能否觉知到别人的需要。这是助人的前提。后来我就明白了,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不要去做超出自己太大范围的,除非你在一直持续成长,你会随着你的成长你的能力不断地提升,你自然而然会吸引很多人来。
爱的定义
当我们了解了爱的精神,再给爱下个定义吧。
在圣经里面对爱有一段诠释——爱的真谛,我们一起来念: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海恩的真爱观】每个宗教都有其戒律和行为指导,《圣经》也一样。可见所有的宗教核心精神都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看看这段话,大部分都好理解。什么叫“不做害羞的事”呢?就是让自己内心会觉得羞愧、有负罪感的事情,做之有愧。我们知道背负着罪恶感会发生什么?潜意识要自我惩罚对不对?要自我平衡的嘛。所以如果你做的事情会让你觉得有羞愧感觉,不要做。各位迟到的时候会不会有羞愧感?会,你就不要迟到了。所以迟到不是要为别人负责任,你现在了解吗?人为什么守时守规矩,是对你自己好,这也是爱你自己。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他就会遵守规则。他不会让自己做了这个事,然后看到大家头就低下去。自律的根本不是我要去迎合别人,我守规则、守法律,我自律,是因为我爱我自己,我不希望自己背负对别人的愧疚——这个人就自觉了。我们重新来定义什么叫自律。
“爱是永不止息”,爱就是宇宙中所有的信息和能量,永远不会停止的。正如《心经》里所说的 “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爱包容一切,爱就是宇宙本身。从最高层次来说,爱、神、道、空、宇宙、造物主,都是同一样东西。我们的信仰,根本在于信仰爱,依止爱。
就由当下出发,我也给爱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诠释的。
首先,“道生一”,爱生出了连接,爱是深深的连结。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中那就是满满的爱,所有的爱,都需要以这份连接为前提。从量子角度来说,叫做纠缠。我们如何知道一个是否在爱中,看你连接到什么?你连接到一棵树,能感受到这棵树的生命力或痛苦,你和这棵树有爱。很多人害怕连接人,于是去连接动物,所以有人说养子不如养狗,孩子不管我们,养只狗还不离不弃的,跟这只狗很有连接,狗死了比人死了还要难过,这是深深的连结。
【海恩的真爱观】然后,一生二,二就是阴阳。《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用君子来形容人格完整的人。“天行健、自强不息”,讲的是阳刚的力量,是一份彰显自我、拼搏进取的力量。从家族系统角度来讲,这份特质传承自家族的男性力量,若家族男性力量失联(在心中没有家族男性祖先的位置,没有高大有力的父亲形象),就会缺失这份特质。“地势坤、厚德载物”,讲的是阴柔的能量,是一份包容接纳、承载一切的能量。这份特质传承自家族的母性能量,若与母性失联(在心中没有家族母性祖先位置、没有高大慈祥的母亲形象),则会缺失这份人格特质。
爱是全然的接纳和无条件的付出。一份接纳,一份付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便是我们对爱的定义:
爱,是深深的连结,全然的接纳和无条件的付出。
——陈航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