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定13-18岁为青春期阶段,这个时期有三大影响:
1、创伤 2、家庭冲突 3、丧失
我记得女儿在15岁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妈妈,我活到现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当时听了挺震撼的,我以为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她心里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呀。这种压力,也许来自父母不当的教育理念,也许来自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许只是来自成长本身。孩子慢慢地走入社会,逐步脱离童年的单纯无知,开始学着用成年人的思维来思考,来看待这个社会,也许压力是自然产生的。
创伤,一般是指遭遇重大事故后对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冲击,这是明显的创伤,得到的心理救助也是比较多的。比如,汶川地震,对很多人造成了创伤,同时全国非常多的心理专家也赶赴现场进行心理救助。
老师把这种创伤比作“刀伤”。另一种是“刀片伤”,是指忍一忍能过去但是长期忍受会崩溃的一种创伤。比如长期(3个月以上的时间)遭受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等。
青春期,又被称为叛逆期,是因为家庭冲突加剧。
家庭冲突是怎么产生的?之前的青少年成长工作坊详细学习过。孩子到了青春期,一门心思要做自己,而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给的支持不够,甚至压制他的想法和他做自己的诉求,必然招致反抗,就是叛逆。给青春期家长的建议是“有求必应,无求不扰”。
12-13岁初一、初二是小升初适应期,面临着学业压力,自我成长的困惑,社会关系的梳理等。同时,身体发育也比较明显,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都会带来成长压力。
接着,14岁进入青春期的暴风骤雨期,学业压力增大,面临人生第一次大考,中考。生理发育基本完成,手淫、性欲、羞耻感等,自我认知不稳定,常常自卑,不接纳自己的外貌、体重、生长情况等。
到16岁,可以逐步找回丧失感,孩子能与家长主动沟通、谈判,解决家庭冲突,有能力自我缝合创伤。这个时期,请家长充满尊重孩子,给予足够的理性,给孩子成人的待遇,面对面的平等对话。
在这之前,应多在感性层面支持孩子,不担心丧失,对于孩子的个性成长,不要压着,相信丧失一定可以回来,甚至加倍回来。
青春期的叛逆其实反应了孩子成长的动力,他有力量去反抗,也是他在构建自己人生的框架,探索与世界和他人及自己的关系,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支持。你可以不欣赏,但你没有权力扼杀孩子做自己的想法。他得不到充分做自己的机会,他将用成年的大半生去寻找,代价更大。
老师说:在30岁之后仍在寻找自己的人,很可能在13-18岁没有充分的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迷失了自我,从而导致了创伤或认知和情绪障碍。
支持,不代表溺爱,不代表他可以为所欲为。支持他的想法,在行动上,要设定限制,明确保护边界,划定底限,且一定是双方都认可,做好充分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