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节节贯串、周身一家”之解析

“节节贯串、周身一家”之解析

作者: 太极观真叮咚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20:36 被阅读0次

——太极拳求真溯源之四

■文/北京太极山庄文化研究会  康  伟

每每听到对太极拳要领中“节节贯串”的解释,都在说练太极拳时,我们的动作是从身躯的各关节中一节一节依次贯穿过去的;在推手时,也在强调力是从脚跟蹬起的,而后由脚到腿、到身、到手,一节一节地贯上去。在太极拳的许多权威性教学视频中,我们也会看到许多动作均要求前弓后蹬,由脚蹬起而节节上贯至手,究其理论基础,则均源于武禹襄的《太极拳论》中所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但就此也有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节节贯串”提出了许多质疑。第一,太极拳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照此节节贯串的原理,就与一动无有不动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第二,曾听过某太极名家的讲座,对节节贯串基本给予了否定,并举一例说明:路遇一不轨之徒挥拳打来,我用太极之术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再去应对,早就不知被打多少下了,所以节节贯串在太极拳的实际应用中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科学的。以上这些说法听起来也不无道理,但作为太极拳一代宗师的武禹襄难道连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吗?如果不是,又为什么要把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东西作为精华留给后人呢?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把前人的东西理解错了,如同我们在上一期所讨论的,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运动”、“静止”去理解和解释太极拳理论中的“动、静”一样,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动”“静”概念的探讨,我们了解和认识了太极拳的形和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明确了练习太极拳的最终目的就是练出那个恒常不变的自然本性,也就是回归和保持人体的先天之力的性,即我们所谓的“太极劲”,并在太极拳的运动过程中保持这个“性”和“劲”,使其恒常不变。

有了这些概念作为基础,我们再来重新审视武禹襄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以上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太极拳的内在本质——“太极劲”的精确论述,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举动,周身皆要保持轻灵圆活的太极劲,而不要产生任何僵拙的后天之力。这种太极之性要贯穿到周身的任何部位,从脚底开始,一直到手指。

所谓“节节贯串”就是“处处皆是”,整个身体内都均匀贯通着这种性质的“太极劲”,所以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全身各处贯穿的“太极之劲”无有缺陷处,无有凹凸不均处,无有断续不连处,即所谓“气遍周身不少滞”,如同一个吹足了气的气球一样,球内各处的气性和气压贯通于球内的任何地方,如果我们用手触及气球的一点,则球内各处的气压都会同时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产生了“一动无有不动”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正是由于“节节贯串、周身一家”而产生的,所以进一步强调“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即说明太极拳的运行实际是内气或内劲的运行,我们的精神意志也要专注于身体内部劲力的运行变化上,而不是外形的运动变化。

继而,拳论又着重阐明了“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强调以上所阐述的都是内部意气运行的要求和规律,而不是指外部的肢体运动方式和用力方式。因此,我们先前所描述的对“节节贯串、一动无有不动”等的认识和理解就是完全片面,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产生的太极拳蹬腿用力的练习方法,也是完全违背太极拳运动原则的,是对“节节贯串”的曲解。

了解了“节节贯串”的真实含义,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就要求我们通过对身体不断放松、松开的训练,使身体内部各处关节、韧带、肌肉组织逐渐达到一种松弛通畅的状态,气血运行畅通无阻,逐渐形成气遍周身,无滞无碍的内部运行系统,使“太极之劲”贯穿于系统的所有部位,形成“周身无处不太极”的整体状态。而与人推手之时,更要使这种“太极之劲”一气贯通,自脚底之根开始直至手指之尖端,就像上述充足气的气球一样,当自身的任何部位施加有外力时,贯穿一体的内劲随即产生整体的内部变化,同时身体的各部位均产生向外的膨胀之力,脚底就如同放在地上的气球与地的接触面一样,与地面自然产生松软的弹性支撑。这种弹性又由于周身一家的贯穿效果,而达于身体的各部位,包括推手的接触点上,并体现出“形于手指”的具体技击效果。而我们在实际的练拳和推手中,恰恰是这种周身一体的“节节贯串”保持不住,不是这里紧了,就是那里没了,尤其是做为上下肢连接中枢的腰胯部分,以及处于全身支撑根基的脚底部位,贯穿最不容易,所以太极拳身形步法的移动切忌蹬脚,一蹬脚顿生硬顶之力,与周身松柔圆活的“太极之劲”格格不入,“太极之劲”的贯穿立遭破坏。脚底一蹬,腰腿必生上顶之力,硬顶之力于太极之劲互不相容,则“身必散乱”。所以太极拳要求“脚踏浮萍,步如猫行”等,都是对脚底不蹬力的形容和强调。

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领悟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文化精华,是我们传承真正太极拳技艺和内涵的重中之重,那种未涉其真即急于创新立异,未窥其精即轻易否定古训的做法,只能使太极拳陷入迷局,最终失其本真而流于形式,愧对上古,遗罪后人。

相关文章

  • “节节贯串、周身一家”之解析

    ——太极拳求真溯源之四 ■文/北京太极山庄文化研究会 康 伟 每每听到对太极拳要领中“节节贯串”的解释,都在说练太...

  • 太极经典之《太极拳经》- 张三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Once you begin to move, the entiry body mu...

  • 太极功夫

    大松大柔, 意气领先。 周身一家, 节节贯穿。 沾随黏连, 放长击远。 棉里裹铁, 劲力无限。 意到力到,...

  • 练太极,怎样才能松而不懈?

    欲要解决松懈问题,先要节节贯串和松中分虚实。本文谈下如何“松中分虚实”? 比如行拳走架时拳势身瘫,这个拳病的主要原...

  •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 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 学习《太极拳.拳经》后的一点感受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于脚,发于...

  • 太极拳.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定內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

  • 太极拳中的“连贯圆活与对称协调”

    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地节节贯串地“连贯圆活”,并始终保持整...

  • 太极拳论-武禹襄

    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

  • 太极拳论~张三丰

    张三丰版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节节贯串、周身一家”之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cl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