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书,我会先去看书的序,这次也不例外。序中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十年前,当陈虻问柴静,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柴静说关心新闻中的人”。就是这句话,让我若有所思,牵引着我往前摸索“一群新闻人”的故事……
见事
比起我们在单纯的教学环境中,新闻人所面对的环境更具有挑战性。他们需要能在迷乱的信息中找到线索,往往更接近真相,更披露人性。生死一线的“非典”,以命相见的“矿难”,真爱至诚的“同性”话题……
见人
我们在电视看新闻往往关注的是新闻中的事,新闻中的人。你是否换个角度来看看新闻背后的人?那些编导,编辑者,甚至片子的审核者?呈现在给大众的是他们信念和专业操守。
而陈虻就是这样在幕后的人。
《看见》整本书中,以陈虻与柴静的对话展开,再以陈虻之死结束。在整本书贯穿新闻人的新闻情怀,不可言说,不可说,就如书中评价陈虻的一句话: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这就是陈虻。
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总会遇到那些不希望你犯错误浪费生命的人。遇到事情,他不说破不点破,但会耐心地抛出一些他的心得体会,然后让你自己去花心思琢磨,去解决。时常还会拿出他的“语录”帮你梳理“思维导图”,补一补你的思维漏洞,戳一戳你的思维惯性,顺带谈谈你的理想。
那个人就是陈虻。
见自己
“十年前,当陈虻问柴静,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柴静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她推到今天。”就这一段话让我想到,作者不仅对是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定位,更多的是对自身的思考。
从湖南卫视挖掘到央视做新闻节目,和许多职场新人一样,她也有迷茫的找不到方向。在采访不一样的人,做了不同的题材节目后,仍然在围城中兜兜转转。人生就是那么有意思,兜了一圈,往往答案就是在原地——初心。
柴静也曾进行自我剖析,她从小不喜欢闹,也不爱和人打招呼,而偏向于和老人,小孩一些弱者相处。往往这样,更能深刻体会到弱者的心理感受,更敏于察觉人性的变化,更有悲悯宽厚之心。因此,她选择遵从内心,去找真正想知道和看见的。
白岩松说过: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的确,后来的柴静就是你看见的那个柴静了……
合上书,朦胧间……
镜头推向一个闹市区,记者将采访过往行人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记:请问,你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吗?
行人1:怎么说呢,谋生手段而已。
记:请问,你从事什么工作,满意现阶段的状态吗?
行人2:自由职业,混日子
记:请问,你从事什么工作,打算把它当作毕业事业来经营吗?
行人3:计算机编程,打算做个软件出来。
采访还在继续……
“请问,你怎么看待你的工作?”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一找最初的那一丝思绪……如果偏离航道,试着找找“灯塔”,继续上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