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简主义思想的启蒙老师是乔布斯:苹果电脑系统、输入法和电脑机体的设计理念——简洁;乔布斯的家装和着装——精简;他处理人际关系也去繁从简,因此 “冷血”的标签如影随行近半生;就连他死后出版的传记《史蒂夫·乔布斯》(Walter Isaacson著)的封面都秉承了他一生的理念——黑白照片和大片的留白。十年前,正因为那一个封面,我开始对乔布斯好奇(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以貌取书,是我的择书标准之一。)。可是,即使是如乔布斯这样追求极致简约的人,纵观他的一生,却是极简的对立面:出生就被领养、大学辍学、车库里创业、创立苹果公司、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踢出局、东山再起(成立Pixar工作室)、回归并救活苹果公司、身患癌症、治愈、癌症复发。
前段时间,J.K. Rowling因其关于性别的言论,连带《哈利·波特》系列也被人质疑涉及种族和性别歧视。以前读《哈利·波特》是为了学英文,并没有在意书中的细节。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读完整套书,我都没成为哈迷。这次出于好奇,我看了电影。
电影是加了滤镜的二次解读,那些被指摘的话题被稀释得不见了踪影。不过,观看这一系列电影时,我清楚感受到压得人越来越窒息的负重感。尤其最后两部,好几次因为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我不得不中断观影。
电影里有一段对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McGonagall教授问Harry、Ron和Hermione,为什么每次发生怪事他们三人都会在场。Ron答到,“Believe me, Professor, that’s the exact question I have been asking myself for the last six years.”(相信我,教授,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也一直在反复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看完电影后,我感觉他们逐渐沉重而繁复的人生是一个个偶然选择叠加后的必然。用乔布斯的话来解释,即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dot(点),“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你不可能通过向前看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你只有往回看。所以你必须相信[现在看起来四处散落的]点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会连接在一起。)
反过来理解就是,每一种繁复的人生都可以在每一个看似简单、偶然的选择里有迹可循。
![](https://img.haomeiwen.com/i2633451/154cf9a8aa5d2ea0.png)
我的一个学生觉得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证据之一即我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其实,这两者没有因果联系。我的不在乎因人、因时而定,和坚强无关。至于坚强,我越来越觉得它应该归类为中性词,而非用于称赞。
因为坚强是在“不得不”的基石上建成的城墙,这一堵城墙越高越坚实,说明过去经历过的“不得不”越多也越沉重。
“城墙”乍听起来像“逞强”。或许,这并非偶然。要建成坚强这座城墙,每一个人最初在面对“不得不”时,其实都是从学着逼自己逞强开始。
至于“不得不”,不管是外在环境造成或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这个词负载的都是迫不得已的承担与面对。所以当我发现Harry并没有那么坚强的时候,我反倒看到了这个角色的魅力——Harry的人生遭遇和他的真诚让身边的人愿意去保护和照顾他,他并不需要无所不能,所以他身上一直有人性柔软的一面,所以他的勇敢才更能让人共情。
一朋友说起别人和我相处时会害怕我。当然,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最初听到这样的话时,我反省过自己的不温柔。现在,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自己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那天上课的时候,评价完我的坚强后,学生问我,在难过或遇到困境的时候,是否会找人倾诉。我回答,“I kind of prefer to keep things to myself. It’s hard to explain and complain at the same time.”(我可能更习惯自己消化。边解释边吐槽很难——吐槽是宣泄,但解释需要保持理性。)学生说,“I guess so.”(我猜也是这样的。)
坚强的城墙建得太高会给人压迫感,不敢靠近。加之,不愿展露人性里柔软的一面,拒绝让别人看到城墙脚下的“不得不”,那种压迫感会被误读为“强势”与“固执”。所以,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因人和因时而异的“不在乎”。
“不得不”在不断堆积,坚强的城墙需要一再加高加固,误解和成见也随之越来越多,不在乎似乎变成了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或许,我的学生是对的,坚强和不在乎确实有某种必然联系。那些我以为四处散落的点,其实在某个时刻已经连接在了一起,结成了一张密密实实的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