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可以说是写实主义的大悲剧,作家余华写作朴实而简洁,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展现了作家扎实的写作功底。这几天看了前几章,值得去亲自品读和感悟,如果知道了剧情,就像知道人生的经过和结局,人生就索然无味……作者在前言说到的作家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而我认为,主人公人生的悲剧也正是一种我们应该理解、同情、接受的生命的高尚。
这部作品在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纨绔子弟福贵的形象。好色好赌,游手好闲,输尽家产,气死老爹,人生从高谷走向低谷。但支撑他活着下去的是贤惠的家珍,可爱的女儿凤霞,以及溺爱自己的母亲。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前面这一小部分就十分悲痛,特别是凤霞的病痛夺走了她的听说能力,这对于一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是多大的灾难……
没有一套完善的价值观体系,很难心情平静地看下去,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