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虽然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这不也是君子吗?”
拙思:作为课本中的语句,很难不朗朗上口,同时它的道理也很明显,所以我们一直只是想着它是对的,但是如果仔细地思考,你会不由自主的想问: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对话?
我会想,是不是因为有一个极度悲伤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动力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让人有积极生活的勇气的事?
我还会想,是不是孔子的心情很好,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于是弟子问是什么让他觉得高兴?
大概都不是,但是无论是与否,孔子的话语,却包含了更多的维度。
1、学习的时候,是一个吸收的过程,那么如果是糟粕,就不会有人拿出来进行温习,但是如果是觉得好的东西,我们可能会一遍一遍的去记住它、用本子去摘抄下来,都无不可。
有一个概念是这样子的,它说人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与自己观点吻合的东西,会拍手表示赞同,然后划上线或者记在笔记上。但是遇到与自己观点相驳的东西,就会咒骂甚至吐口水。而之所以会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现有观点形成了一个圈,其中包含着我们认同的所有东西。而与之相驳的一切东西,都在圈外。但是恰恰是这些圈外的东西,是我们需要去认真思考、谨慎吸收的,这样子才能使这个圈越来越大。
但是这个观点的生产者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人是有着极强的创造力的。
衍生,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基石。
想要创造,首先需要想象,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需求是推动创造的最大动力”。正是如此。在急迫的需求下产生了极大的渴望,接着开始想象什么样的创造能够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看出,想象,是需要有一个需求作为起点,然后结合思考者现有的认知去衍生,然后在千千万万的衍生品中不小心有一个可以利用现有技术实现的,创造就诞生了。
所以我想在温习这件事上所说的“每一遍读旧书都能发现新的东西”是一样的,正是在已有的思考的基础上,每读一遍旧书,就是以上一次新发现的点对思想加以修整后的新思想,再来发现足以再次修整思想的新的点。
所以,温习,并不是读旧的书发现新的东西,而是借着熟悉的具现化的文字重新走一次心路,一次次的拷问自心,让自己改变。
2、老师的思想而成为弟子。弟子与师,便无法成为朋友吗?或者说,难道没有一个弟子能够成为跟老师同等境界地位、被老师认同的人吗?那句“弟子不必不如师”难道就成了一纸空文?
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或许这个“朋”是特指某个人。但是如果是这样,何来“温故、不知不愠”之说?
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我们可以想,孔子绝不是什么盛气凌人之辈。他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努力学习他们身上美好的品德和智慧。正是这样,孔子成为一代圣人(个人认为,那个时代可以成为圣人的大有人在,但是孔子的学问更适合国家治理,并且能够帮助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的封建风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孔子是孤独的圣人,他向人人学习,只是因为觉得他们值得学习,终年抱着小心的心态,一言一行都要践行儒家的德行,劳累的同时,终于把自己逼成了孤独的圣人。
有时候我想,年少的孔丘未必不是风华正茂普普通通的少年郎,是身边的人让它成为了后来的至圣先师。
3、一个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被视为美德。不由得让人感叹,这是一个怎样淳朴的社会啊!难怪在那个时代会出现很多违背现代价值观的事情,比如杀子为君奉新味。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之前网上流行的“平头哥”,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
我们现代人思考古代的时候,总是会从一个自己偏向的方面出发,这样很容易对它产生偏向,但是想要避免又几乎不可能。
一个人人都直抒胸臆的时代,是怎样的?很难想象对吧。
但是我可以确定一件事,那就是那些阴谋家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在这样一个世界,他们的作用能发挥到最大。
何为君子?孔子说:任、义,有了仁义后,再有勇。
想象一下吧,那样的时代,好人,是真的好人,是真的愿意做好人,也亲身亲力做好人。
人不知而不愠,首先要有愠的勇气,然后有不愠的克制力。所以不愠比之不敢愠,高出了起码两个境界。
而在愠字当头的时候,还能够以君子之礼告诫自己不愠,便需要时时刻刻的提高警惕,以防自己忘却了怎样成为一名君子。
这是不是在更深层的告诫弟子,无论什么情况,不可以放松警惕。
另一方面,孔子从方方面面为人这种生物操心,实在是功德无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