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人物
苏武的“傻”与苏轼的“聪明”

苏武的“傻”与苏轼的“聪明”

作者: 三十三山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19:10 被阅读59次

    苏武的“傻”与苏轼的“聪明”

    01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对于苏武,大家最耳熟能的恐怕就是“苏武牧羊”了。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都没达到目的;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说甘肃民勤)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吞毡咽雪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坚贞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为了一个信念坚持了十九年。

    他原本是一名高干子弟,在长安幸福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武帝的一纸诏书让他离开家园去匈奴友好访问。这是一件危险系数不大的出访。因为之前汉朝和匈奴关系十分紧张,经常会扣押对方的外交人员。到了天汉元年,双方都想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苏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访的。

    他此行的目的是把以前被匈奴扣押的汉朝官员接回来。谁知阴差阳错卷进了匈奴内乱,这下别说接别人了自己都被匈奴扣押了。但苏武毕竟是被大汉朝培养多年的好同志,命可以不要大汉朝的面子不能丢。抽出宝剑就对自己来了个狠的,匈奴人被吓坏了,连忙抢救,终于保住了苏武同志一条命。匈奴人很敬佩我们的苏武同志,低三下四地请求苏同志加入他们的国籍,苏武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我堂堂大汉男儿岂能与你们这些野蛮人为伍。一来二去地惹恼了匈奴人,去,给你一群羊,你给我好好照管,等到这群羊产下羊羔就放你回去。苏武一听,有这好事,过去一看,一下子悲催了——这群羊全是公的。这匈奴人也真够坏的,竟然想出了这么阴损的主意。

    放就放吧!苏武拿自己旌节当作赶羊杖,开始了艰苦而又卓绝的放牧生活。没有吃的,这难不住我们的苏武同志,掘开田鼠洞,和田鼠夺吃的,再不行,饿得狠了,把披在身上的羊裘啃两口,这也能顶一阵。没有喝的,把下的雪吞几口。就这样,我们的苏武同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终于把一个个对手斗跨,迎来了胜利的暑光。汉朝派出的侦探终于和苏武联系上了。在大汉朝的强烈抗议下,苏武结束了放牧生涯,回到了祖国。

    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九年。

    一切都变了,母亲已经故去了,妻子也改嫁了,而他自己也从一个小伙子变成老头子了,就连皇帝也换了人。十九年真的改变了太多。

    无法想象他是靠什么撑下来的,是坚持?毅力?信念还是别的什么?别人已无从知道。只有一点,他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每当读到这一段时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史书上的几个字就把别人十九年的苦一划而过。我本来想细细地描写“苏武牧羊”的艰苦与执着,可最又放弃了,太悲,太苦了。苦难的生话并不一定要用苦难去表述,让读者于幽默中感受他的凄凉与伟大。总之,他的“傻”令人肃然起敬,一辈子总得为个什么。

    苏武的“傻”与苏轼的“聪明”

    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一生著作等身才华横溢但又仕途坎坷,后来却又写下: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痛到公卿。

    苏轼是有宋以来才华最为卓绝者。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为什么说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因为第一等第二等都是虚设的。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不由感慨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欧阳修这句话中提炼出来的。由此可见苏轼的才华是何等的令人惊羡。

    就这么一个“百年第一”却在仕途上走得极其坎坷。新党上台,他因“诽谤圣朝,妄自尊大”而被拘乌台,几性命不保,他曾写下“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胆颤心惊。在太皇太后的干预下才保住性命,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时其妾生下一孩儿,苏轼由感而发,写下“惟愿孩儿愚且鲁”。

    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竞然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愚且鲁”?

    这是苏轼对自己“聪明”的反思,对自己走过的“仕途总结”。苏轼本人很有才华,他看到朝政的不足就会讲出来,而当权的新党认为苏轼含沙射对新政不满,就构陷他,随后就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虽然最后保住了性命,但苏轼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他多么希望自己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想不到,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可是他做不到。一个知识分良知使他不缄口不言。结果他喊了两声,惹恼了当权者,一下子被贬到黄州。在黄州时他有了这个孩子,他才发感慨道:“我被聪明误一生。”希望孩子以后不要走他的老路,“无灾无痛到公卿”。

    纵观苏轼,就会发现他是聪明的,他是清醒的,他同时也是痛苦的。新党上台打击他,旧党执政疏远他,他就在这不停的党争中被翻来覆去地折腾。

    他寄于孩子的希望其实就是寄于自身的希望。可是上天既然给你了“聪明”,那你也得承担“聪明”所带来的痛苦。

    03

    苏武仿佛就像高山绝壁上的一棵青松,伟岸挺拔,孤傲苍劲,高山仰止神圣令人不可侵犯;苏轼就像山脚下小河边的一片绿竹,迎风起落,看似摇曳多姿,其实是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任人砍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武的“傻”与苏轼的“聪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jq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