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话里话外,都是围绕着房子。有房源的希望它涨,有刚需的希望它跌。每个饭桌上似乎都少不了议一议、论一论房子。若家里有学生的人,那更是要大谈一番学区房。不管外面的事业做得有多大,怎么也得好好布置自己的房子,那是奔波劳累后最温馨的港湾。
乡里人,忙里忙外,还是围绕着房子。围着地转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外头或者家门口打点工、做点小生意,便无需再背朝黄土面朝天了,种点小菜自己够吃就行。不管出去多远打工,最终还是要回归乡土,用毕生的积蓄折腾房子,然后晒着太阳享着生态,呼吸着新鲜空气颐养天年。
家家户户,有钱没钱,又开启新的建房时代了。城里人是从乡里出去的,乡里人也有很多归自城里。大龄朋友中,已有人开始在乡下合作建房,准备结伴养老了。
这次大年初二回娘家,我真真是深有感触。从婆家姐姐家直接过去的,在韶山下了高速以后,便沿着二环线一路飞驰。
可跑着跑着,总感觉有点不对劲。路是新的,村落也是新的,似乎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这条路,怎么说也是走过好多年的,怎么就感觉如此陌生。
“老公,你是不是导航错了?我感觉完全不是回家的路。”
“导航是这样的呀!”
“那我怎么感觉从来没见过。”
直到车子从新路转入通往县城的一条老沥青路时,我才肯定这确实就是回娘家的路。
可沿路的村居和房子,几乎是大变了样。一排排雅致高档的乡间别墅,群落或者点落在山水间。外墙皆为大理石般的高雅气质,裸露的红砖、小块瓷片和粉刷的白漆早已成为过去,屋顶都是宝石蓝般的琉璃瓦,大门都是大气上档次的铜门铜锁……
一路看过去,心中真是感慨万千。想起了90年代建房的时候。自己烧窑、烧瓦,每一年还要捡瓦……而我们家的二层瓷片红砖房,推拉玻璃窗,已显然被时代甩在了身后。
坐在娘家的地坪里,晒着太阳,“目之所及,借为过往”,脑海中浮现一幕我小时候打砖、烧窑、建房的场景。
“快,快,落雨里!灿妹几,快来帮妈妈扯篷布!”
“好的,来哩,来哩!”
一场山雨没打招呼就来了,蹭着一点亲戚家屋外的一点微光,我和妈妈赶紧去屋后的砖场里抢救刚打的砖坯。
在我出生时,我们家建了冲里第一个红砖房,还是一个一层楼的平房,也只是前面的外墙用红砖,后面和屋里的架构还是用的土砖。
慢慢地,大家也都开始建红砖房了,而且接二连三地都盖两层楼房,一家比一家洋气、漂亮!在我上初中时,我们家建楼房已是冲里最后一户了。
父亲的砖窑又开始烧起来了,专门请了人来打,一层层码起比我还高,一路路排排站过去,倒是成了我们天然的躲猫猫的战场!
突然,亲戚家的灯灭了!我们陷入了一团黑暗,妈妈嘟啷着骂了一句,又继续摸黑扯篷布,盖稻草。
“啊,哎哟!”
妈妈不成想,一个没注意,掉进坑里了,全身都被泥糊住了,雨下的得很突然,也很大。落在泥坑里,一下白天活的泥团全变成了泥浆,妈妈也变成了一个泥浆人。
也不晓得是哪个孩子调皮,把几块烧硬了的红砖丢进了坑里,妈妈掉下去的时候,也撞到了红砖,这下钻心的疼,加上头上的雨,更是开始骂骂咧咧了。
“不来帮忙不打紧,把灯也扯了,还有没有良心啦……”
灯火昏暗的灶屋里,妈妈正拿着她泡的药酒,在一点点擦拭着自己的伤口。
“妈妈,你怎么了?”我走过去,看着新的伤口正在流血,脚上腿上身上全是泥巴,连伤口上都还有泥巴没擦干净。
“落雨里,刚打的砖怕落雨落软了,拿篷布去盖了,没有注意,掉进泥坑里了,碰到了几块硬的红砖上……”
……
那时候的我们还小,只知道那是我们玩泥巴的地方,比现在游乐场里,淘泥DIY野趣多了,哪能体会那么多,只是这段回忆一直在脑海里。
我问父亲,咱们家要不要重新建房?
喝了一口茶,点燃一根烟,父亲回答:“现在建房呀,没七八十万不要动手,没赚个几百上千万不要动念。除非是家里要讨媳妇,不得不建,那就借钱都要建。乡里人,儿女没出去的,现在不比庄稼,不比收成,不比存款,还是比谁家房子建得好。家里没建房的,房子废弃了的,几乎都是儿女出去了,在外面买了房子,但还是要回来建房养老的。”
住更好的房子一直都是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735/47061728887ed2a4.jpg)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