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上不乏好酒和烈酒,还有中国烧酒。那些中国人更不会怠慢客人,他们不断地用大酒杯劝酒,不让对方有“逃避”的可能。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一.
“这杯我干了,你随意。”
眼前的主管话音刚落,就把面前的一杯白酒端起来一饮而尽,还把杯子倒扣过来,以示自己是个“言出必行”的人。
“承蒙领导赏脸,我也得意思意思。”我旁边的同事阿晖也捧起酒杯,“意思”般地也把酒杯掏了个空。
“好好好,来,小江,你也来一杯!”
“不了主管,我不会喝酒,我就以茶代酒,敬您一杯。”
“出来工作的年轻人哪能不会喝酒?再说不会可以练嘛,来,喝一杯!”
“不是,主管,我是真不会,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喝过酒……”
“你不喝酒,我们这工作以后怎么做下去嘛,就一杯!”
“主管,我真不能喝,一喝就醉。”
“……”
阿晖也察觉到了主管的不悦,连忙把自己的酒杯又倒满了酒,捧起来就对主管说:“领导,小江刚出来工作不懂事,别管他,我再敬您一杯。”
“哈哈哈,还是小晖爽快啊!”
说罢,阿晖又喝干了一杯酒。
没多久,阿晖就醉了,吐了一地,后来还是我扶他回的宿舍。
他躺在床上,满带酒气地跟我说:“小江啊,以……以后……主管……跟你敬……酒,怎么……着也得意思……一下,喝……喝他娘的一杯,机灵……点。”
“可我着实不想喝啊。”
“这……这哪是你想……想不想的问题?你不喝,你……你以后工……工作怎么开展?”
“这又和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你……你就是太……太愣头青,多向我学……学着点。”
“你酒量好,你当时可以喝的这么开心。”
“你……”“你……你”“你!”
“你以为我想喝吗!”
“……”
我好像说中了什么,阿晖突然激动了起来。他那张泛着酒气,酡红的脸上有两行清泪流了下来。
“你……你以为我想喝吗?我……我不想啊,我真的不想啊。”
酒杯里,装的不只是酒,更多的是无奈。
二.
职场中“劝酒”文化,是造成“阿晖们”痛苦的根源。
这种文化,大体是出于两种目的:示权和献诚。
领导在酒桌上,对下属提出了“劝酒”的“请求”,实际上就是对下属下达了“喝酒”的“命令”。
领导会观察下属,是否会遵循于这一命令。“不喝不给我面子。”就是说“你不把我的命令放在眼里。”此时下属喝了,就是明白自己的位置,潜台词就是:“领导您是位于我之上,我会服从您的命令。”是领导心里的一个“明白人”。
因为下属甘心为领导以喝酒这一形式来伤害自己的身体,领导心里也就会产生“权力巩固”的快感。毕竟,谁也没办法保证一直在上位,这样的方式是最能体现自己权力的表现。
“你不喜欢,也不舒服,我都知道。
不过这不重要。
你还是屈服於我的权力和地位之下。”
这就是示权。
下属对于领导的敬酒有求必应,不惜以身体为代价。更有喝醉者,在酒桌上出尽丑态,脱衣跳舞,当场呕吐,把自己的形象与自尊都抛到九宵云外。只因这样能给领导传递一个信息:我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都交出来了,你可没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了。
猫狗被驯化时,会把自己最柔软的腹部暴露给主人;进入帮会时,必须先杀个人,沾点血,好让大家都不干净。
这就是献诚。
这是不是很荒谬?
“指鹿为马”,“皇帝的新衣”也很荒谬,我们都笑话里面的人物糊涂。
殊不知他们比我们更明白自己的荒谬。
它们就是示权与献诚的最佳例子。
荒谬的背后是悲凉的清醒。
三.
在我国,这样的“劝酒文化”可谓历史悠久。
典韦带斧劝酒;刘表以锥劝酒;石崇以人头劝酒……这些例子,都在诉说着这种“劝酒文化”实为糟粕,早该摒弃。
可惜,人们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拾了起来。
“喝!感情铁,喝出血!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宁把肠胃喝个洞,也不让感情裂个缝!”
真喝出洞来,谁管你?
喝完第二天,该干嘛干嘛,领导不会因此而给你升职加薪。
到最后,你还是要用能力说话。
上位者为权位,下位者为生存。
这是无奈,也是悲哀。
我很是想找出一个可以解决的方案。
但世间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尽管现在已经有刑法规定劝酒者,若致他人死亡,须承担刑事责任。
但我想,还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点尊重。
或许就能减少一些“阿晖们”,让他们过的舒服点。
我不反对劝酒,但必须要点到即止。
酒桌上的风光,不等于你人生中的辉煌。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