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楼旧梦丨这个小人物,活出了《道德经》的核心智慧

红楼旧梦丨这个小人物,活出了《道德经》的核心智慧

作者: 西楼望月圆 | 来源:发表于2019-05-30 22:31 被阅读0次

    几千年来,老子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之为神人之作,极少有人能体悟其深奥的哲学理念,更遑论活出其核心智慧了。

    然而,《红楼梦》里一位老妪,却以她一生的阅历作为基石,活出了《道德经》的核心智慧。她就是被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称之为“母蝗虫”、被超凡脱俗的妙玉瞧不起的刘姥姥,和皇亲贵族之家贾府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更非贾府结交的达官贵族之流。如果不是厚着脸皮,拿出几十年前与王家连宗这档子事儿,而王夫人又恰好是贾府儿媳妇,刘姥姥下辈子也未必进得去贾府的大门。

    正是有了走进贾府的机缘,我们才得以窥见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如何真实而生动的,演绎出《道德经》的核心智慧。

    1

    第一个核心智慧:道

    《道德经》其实就讲了两个字:道和德。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道。关于这个道,是当今灵性圈子和修行领域里,众多信众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境界。

    追求,拆开来讲,一是在追,一是在求。每次想到“追”这个字,脑海里就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个画面:一只狗,在不停地追赶着它的尾巴。

    尾巴就是你想要的某种境界或幸福,它一直都在身后,始终如一的跟随着你。而你却要费力地扭过头,不停的去追逐。追来追去,就画地为牢,在一个圈子里绕来绕去,跟你想要的这个境界或幸福,永远都差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日积月累,就成了你与他人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分界点。

    当然,不是不让你追求。但太刻意为之,就飘了,就不落地了。你看刘姥姥,她也有她的追求,但她不会好高骛远,不会不切实际。她到贾府,无非是想得到一些资助,让一家老小在当下的艰难日子里,能吃饱饭。而且,她并非只是想想而已,还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还愿意舍弃所谓的尊严和面子,立马行动。这其实就是《道德经》里的“柔”之道。

    柔,柔软、柔弱。刘姥姥带着外孙子板儿去贾府,一老一小,很明显的呈现出了“弱”的现象。《道德经》第76章里讲了一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43章,还有一句话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没有形体的能量,可以自由往来于没有间隙的物质。简单来讲,最柔弱的,才是最强大的。

    世间万物,唯有水和气是为至柔。水可方可圆,可上可下,遇到过不去的沟沟坎坎,就绕行。气则有个缝隙便能穿越过去,持之以恒便能让缝隙越来越大。

    所以,二进贾府的刘姥姥,她不顾形象的扮丑,以柔克刚;明知王熙凤鸳鸯是在作弄她,却积极乐观的配合,可方可圆;就算被妙玉等人瞧不起,她也毫不介意,可上可下。作为一个寡妇,历经万般艰辛活到了今日今时,心里早就了知:面子什么的,远不如吃饱饭、一家人平平安安更重要。

    做一回被人嘲讽的小丑,就当水流进了又脏又臭的壕沟里,总有流出去的时候。更何况,还给贾母等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欢乐,权当报恩了,何乐而不为?恰恰是这一次的“母蝗虫”表演,为刘姥姥换来了王夫人的一百两银子、贾母的赏赐与王熙凤、贾宝玉及平儿鸳鸯等人的厚礼相赠,从此摆脱了贫困潦倒、低头哈腰求人过日子的处境。

    积弱可以胜强。如果刘姥姥一味的清高、死要面子、不懂得示弱,只怕她女儿女婿一家就得长时间没饭吃,只有一个女儿、且在女儿家帮衬过活的她,自然也要跟着受苦受罪。所以,生而为人,尤其处在低谷时期,偶尔的示弱,反而是转变运势的一种最佳方式。

    2

    第二个核心智慧:德

    德这个字,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在《道德经》里,德分上德下德,在第38章里,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什么意思呢?“不德”不是说没有道德。上等的“德”,是他们做了,你也看不出来,就是不外显、不张扬这个德。上德在做任何事情都是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这就是“无为而无以为”。下德则是做了一些善事,就赶紧的拍照留念,发朋友圈。或者找媒体帮忙刊登出来,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善事,要表扬啊,要给奖状啊。这就叫“下德不失德,”所以呢,无德。下德好像无为,但内心深处是有目的、有所求、有条件的,是谓“无为而有以为。”

    同时,德还是“得”之意。有德,就是有得;无德,即没有得到。

    熟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王熙凤是那种特别张扬、什么事情都要显摆显摆的一个人物,唯独给刘姥姥一串钱这件事儿,她没有放在心上,也不求回报,无意中完成了一次“上德”这样的行为,所以有了刘姥姥救巧姐这个“得”。这个“得”,不一定体现在施恩者身上,也可能留给了子孙后代。那刘姥姥,她是怎么“得”的呢?

    第一次进贾府,可以说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但内心深处还是想着不要白跑一趟。恰好王熙凤心情极好,不仅陪着刘姥姥聊天,款待祖孙二人吃了顿大餐,还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和一串零钱。

    受了恩惠的刘姥姥呢,不以自己的贫贱,和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富奢相比,认为自己“无以回报”贾府赏赐的恩情。而是以一颗平常心,拿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第一茬新鲜蔬果,第二次来贾府,在见到平儿时说道:“……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我们的穷心。”(第39回)

    这次和第一次不同,第一次是完全带着求助的心理,而这次则是为了报恩。报恩的方式有很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恩人,是其中一种,扮丑自己逗乐恩人,也是一种方式。刘姥姥就一村妇,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知恩图报,是德的一种体现。

    都道是,越感恩,越幸运。再进贾府的刘姥姥,得到了远比第一次更多的赏赐和礼物。贾母、王夫人等主子们赏赐了不少物品和银子,鸳鸯平儿等丫鬟们也送了很多礼物给刘姥姥。这一次的“得”,对于贫苦人家而言,可谓恩情似海深。

    而刘姥姥回报恩情的方式,相信绝对是王夫人、王熙凤等人意想不到的。因为她们想不到,引以为傲的皇亲贵族之家,竟然一夜之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凄惨境地;她们想不到,受到过贾家恩惠的贾雨村们,会迫不及待的落井下石……更想不到的是,只来过两次的刘姥姥,居然以倾家荡产的姿态,救赎巧姐的后半生,这相当于间接的挽回了贾府的下一代人,走向末世的命运。

    当然,刘姥姥回报恩情的方式,远不如绛珠仙草还泪来得浪漫唯美。但在冰冷的人世间,却如一盏灯,温暖了百孔千疮的心灵,成为照亮生命的光!

    《道德经》第79章告诉我们,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相信为了救巧姐而变卖全部家产,再次回归清贫的刘姥姥一家,仍会因为她们的善,而得到上天的眷顾。

    一个道,一个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以有德。

    道本身不可见,德是道的显化。

    故,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

    能悟出这两个核心智慧,将使你受用终生并惠及子孙后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旧梦丨这个小人物,活出了《道德经》的核心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nb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