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寒山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
心如果不随妄念起伏奔驰,就会永远都是那么平静,不会有改变。
而一旦心动,就会被外物所扰,心中激荡,不再平静,自然就无法从容不迫。
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
如果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平静,那么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能从容应对。
修行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在红尘纷扰中炼好“四心”。
一、艰难时修心
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这是炼心之道。
在王阳明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参加会试又一次落榜。
其他考生发现自己没考上就开始嚎啕大哭,只有王阳明面无表情。
大家还以为他太过伤心了,便都来安慰他,帮他打开心结。
但王阳明却微微一笑说:“你们认为落榜是耻辱,我却认为落榜动心才是最耻辱的。”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
普通人往往会哭嚎哀鸣,而真正有修养的人却淡定自若、泰然处之。
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淡然”呢?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炼。
向内寻求定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二、闲暇时养心
古人云:“养心贵于静,淡泊宜于性。”
一个人只有保持安静,才能放松自己,淡泊从容。
苏轼被贬黄州,为自己建了一座草堂,他请人将草堂四壁绘满雪花,称之为“雪堂”。
外界复杂纷扰,雪堂却独守一份简单。
闲来无事,苏轼便静坐其中,独自面对四面雪白,内心平静而丰盈。
现代人忙忙碌碌,没有一刻安闲,疲惫的心灵时刻紧绷,迟早会有崩断的一天。
安静下来,一个人才有时间去沉淀、去反思、去升华。
古人说:“静能生慧。”
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拥有一份应对各种复杂状况的智慧。
只有心灵安静下来,才有观照万物的可能。
三、遇事时宽心
《菜根谭》有言:“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既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
晚清时期,朝廷对手握大权的曾国藩提防之心愈重,玩起了制衡之道,而左宗棠正是朝廷完成制衡的重要人物。
然而,曾国藩在大事处理上,从不跟左宗棠计较个人嫌隙。
当左宗棠在西北作战时,曾国藩尽心尽力督办粮草,而且还把自己手下的一员虎将刘松山拨给左宗棠。
对左宗棠成功平复新疆叛乱,曾国藩钦佩不已,称他是“当今天下第一人”。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果没有闲事烦心,那么每年每季每天都将是人间最好的时节,每分每秒也都是最好的当下。
荣华富贵,皆是浮云,既然活着,倒不如畅快轻松地过,既观山水之美,也享闹市之乐。
遇到事情,且以一颗宽心去处理,做一个有原则、懂得退让的人。
四、独处时守心
古人认为,独处可以“神不浊”、默坐可以“心不浊”。
一个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住自己内心的清明。
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守住内心的准则,守住人生的底线。
曾国藩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有个县令送了他一幅王羲之的字,价值连城,珍贵异常。
曾国藩晚上拿出来细细观赏之后,退还给县令,说:“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曾国藩曾说:“慎独则心安。”
人只有守住自己的良心,上不负天,下不愧地,才能坦坦荡荡面对天地鬼神。
守住利益的诱惑,守住自己的内心,才能守住人格与尊严。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贵在红尘炼心:
艰难时,向内求,修好心;
闲暇时,静下来,养好心;
遇事时,懂退让,放宽心;
独处时,神不浊,守好心。
余生,愿我们都能红尘炼心,活好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