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听两个故事。
小蓝有个“全能妈妈”,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管跟老师打交道还是安排大家聚餐,都得体有度,还会做可口的小点心,让孩子带到学校给同学们吃。但小蓝总感觉怪怪的:妈妈天天一副好学上进的样子,时刻保持好状态,让自己压力很大,也觉得她有点装。
在小红爸爸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永远是个问题:考得好时觉得他浮躁,下降时又埋怨他自暴自弃,作业不能全对,考试成绩波动大,等等。别的都没事儿,只要说到学习,这位爸爸完全无法交流,让全家人都很困惑。
曾经有种说法,一个人脸上带面具久了,会跟脸长到一起,自己不舒服,但是拿不下来,对面人看着也有点别扭。刚才两个故事可能就是这种理论在亲子关系当中的体现。
第一个故事里,小蓝妈妈肯定是不够真实的,她可能只是因为想做个好母亲竭尽全力,甚至透支了精力,天天和孩子打交道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张“好母亲”面具。
第二个故事里,小红爸爸确实没有勉强自己做什么,但他碍于某种原因,只能在亲子互动中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思想态度,事实上也很局限,也不能算是一个真实完整的人和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不能真实的生活,对人对己都是很累的事情。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家人们能过上真实简单的生活?有两件事很重要。
一,放弃做完美父母的思想。
为什么家长那么焦虑?因为他希望不走错,不因为自己影响孩子的人生道路。这是典型的求完美。没人可以走一条笔直的路,大人孩子都一样。坚持保有这样的信念,一方面会过高要求自己,殚精竭虑,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也会因为自己过度付出,而对孩子有更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我是完美的父母,你为什么不能做完美的孩子?
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真诚。没有全面看到自己擅长的和短缺的,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二,杜绝管状思维。
管状思维的意思是眼前放个望远镜样的东西,只能看到非常局限的部分。每个人关注的东西都是自己关注的,比如,我爱打扮就容易看到别人的穿戴,我爱学习就容易注意别人的成绩。而实际上,外表穿戴和学习成绩都不是这个人的全部。如果我们仅仅关注这一小部分,而且把它当做全部内容,就有可能被左右情绪,大大缩小了亲子之间沟通的范围。
这是对他人的不真实。没有收集对方更丰富的信息,仅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艰难的交流。
大人有对孩子的愤怒,也有无法克制的担心;孩子有活蹦乱跳的生动,也有郁郁寡欢的思考。愿意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看清别人,让真实和真实相遇,轻松而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