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注释]
1、知不知: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
【易解】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很好;不掌握某知识,这当然有缺陷。只有通过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才可以因此而没有缺陷。圣人之所以没有缺陷,是因为他善于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所以没有缺陷。
叶曼居士讲《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有点麻烦,要改一改这话。我们把这句话改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把这一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搁在最后一句的前头。“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样就顺了。“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一个“是以不病”太多了,删掉。
你们知道为什么出这个错呢?古时候我们都是用简,后来才在一个汉王的墓里头发现了卷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没有坏。而老子的这些篇章,我们从来都是用竹子刻写的。而用竹子你得刻,刻了以后一片竹简没有多少字,要是断了的话都乱了,章法也乱了。我们说孔夫子看易经韦编三绝,不停地翻,拴竹简的那个皮带都断了三次,你们想想他看了多久了。
又或者原来这句话就是很乱,所以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上一章着重是在讲怎么容易知“道”,老子说他的“道”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而众人不知道,也不能做到。你要真正知道的话,你就能行,但是世上的人无知,而且强不知以为知,所以出毛病了,故“病”矣。
“知不知上”,你知道你不知,这是了不起了。你知你自己无知,你这是很高明的了。问题是我们知道的实在有限。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命活一百岁,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边际的。比如说像大藏经,一本经我们一辈子皓首穷经也都弄不通它,你拿有涯的生命去追逐无涯的知识,那不是自不量力吗?我们真正知道我们无知,这样的话我们才算是高明的人。你不知道你自己无知,你就出毛病了,生病了。假充已经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就是大病,有这个病就永远没有见“道”的日子。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我知道太多了,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为什么不病?没有毛病,因为他知道病在什么地方,因为他病病,所以他就没有生病了。我们之所以生病,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病,没准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病还讳疾忌医呢,——这个病不要说了,我没病,我都很好的,自己欺骗自己,所以病就一天比一天严重。假设我们以病为病,知道这个是病,这个病就可以治好了。我们知道自己无知,于是我们就要求知。因为知道毛病所在就会忧虑,原来我这么无知啊?
圣人不病,是因为他“病病”,头一个“病”是“忧虑”的意思,下头一个“病”是“出了毛病”的意思。他忧虑他的病,他就没有毛病了。
我们世人怎么样呢?我们不知道自己有毛病,就算知道自己有毛病也不肯承认自己有毛病,我们护短。我们自己无知,我们强不知以为知,这都是笨人自己欺骗自己的把戏,还以为这样可以欺骗别人,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所以他自己觉得骄慢得不得了。而一骄傲,就没有进步了,这个病会一天比一天厉害,一直到病大发而死。我常说你们看见那些自称悟了道的人,其实这个人在说大假话。真正悟了道的人,绝不说自己悟了道了。这都不过是笨人自己欺骗自己,还以为可以欺骗别人,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所以他自大得不得了。这样他的修行就无法进步,这个病会一天比一天厉害,最终病入膏肓。真正了不起的人,知道自己无知,这才是最高明的;如果你不知自己无知,这就出大毛病了。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非思慮之所及,故不可加。然方其未知,則非知無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知則病矣。故知而不知者上,不知而知者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既不可不知,又不可知。唯知知之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