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自认为是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与周围人相比,每年读二三十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提起来还能沾沾自喜一下。但是…,怕的就是这个“但是”,自己心里知道,读过的每一本书留下的是多么的微乎其微,用浅尝辄止这个词可以高度的概括我的读书状态。经常会看到有人说“输出”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一是总结,可以检验自己输入了多少;二是对自己的激励,想条分缕析的讲明白,首先得自己先弄明白了,有概括,有取舍。
浅尝辄止的事做的太多了,阅读是这些年唯一没有刻意坚持却做了许久的事,那不妨再多努力一些,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先模仿老同学的格式,记录以下信息:
书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
语言:中文
翻译:吴洪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介质:纸质书
一、书名的由来
星期二,对上班族来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甚至是有点黑暗的日子,这意味着一周的繁忙才刚刚开始。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日子,每周一堂的人生课,“我”与我的教练之间不见不散的约定,是中断十六年大学课堂的延续,是一位老人与这个世界的临终告别。
二、作者
米奇•阿尔博姆,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慈善活动家,有多部畅销书著作,本书《相约星期二》一经出版便占据了美国各大图书畅销榜。
三、语言
记录这一项是为了提醒自己,若再多些努力,未来的某一天也可以去读一读英文原版书籍。
曾经读过一些翻译的经典名著,中文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总觉得会与原著的语境差那么一层意思,所以始终有一个想去阅读原著的想法。
四、介质
在这个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阅读方式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限制,kindle及各种手机app已成为阅读的首选介质。我这个怀旧的老古董还是喜欢捧着一本纸质书,闻一闻油墨书香的味道,摸一摸凹凸不平的纹理,一个个方块字写在一张张泛黄的书页上,触手可及的亲切。
五、一堂人生课
1.教练与学生
这堂课的教练是莫里,一位身患绝症的七十八岁老人,著名的社会学博士、大学教授。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与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同属一个病症。在身体的各个器官逐渐萎缩退化的同时,他也在向这个世界做着最后的告别。包括他热爱的跳舞、热衷的工作、正常的行走,直至有一天,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他告别了他的隐私(有一个电视制作人曾问他面对衰亡时最怕的是什么,他是这样回答的“用不了多久,有人就得替他擦屁股”。)
从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起,他便开始思考剩余的人生该如何度过(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终身教师,他希望别人能从他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我们谈论生、谈论死,却极少有人去诠释生与死之间的旅程。他要来做这件事,关于走近死亡,关于人生,关于恐惧,关于爱。而“我”,是这堂课唯一的学生。上课时间是每周二,地点自然是已经无法自由行动的莫里家中。
十四周的课,以葬礼告别。
我有些不知如何述说他这每一堂课的内容,接下来的读书笔记有点像上学时做中心概括和段落总结,也许只是简单的摘抄。原谅我这第一份读书笔记的浅薄吧。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莫里引用莱文的话来总结自己患病后的最大体会。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在疾病的苦痛中,他对这个世界存在的苦难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更多的同情与怜悯,流泪也顺理成章的成为表达这种感情最好的方式,流泪并不代表自己的不坚强,所以泪水对一个男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
这很反常识,不是吗?对我来说,爱是这世间最感性的行为。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莫里日益加重的病情让他的生活无法离开他人的照料。面对自己肌肉萎缩无法行走却依然能感觉到疼痛的双腿和其他已无法正常移动的身体部位,看着它们一点点的死亡。每天早晨他都会有悲哀的那一时刻,但绝不会让这种自哀自怜持续太久。他说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幸运,幸运的让他有时间去告别,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结果是无法选择的,如何去面对却完全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你有曾经设想过自己在濒临死亡时会想些什么吗?生前人,身后事?得意或失意?面对死亡,所有这些都不再重要。他说“豁醒”。是豁达与醒悟吗?我修行尚浅,还无法在这尘世中足够豁达。我们在世俗中关注着如何活下去,马不停蹄的奔忙于生活,他在死亡面前已经开始审视自己。
“我”开始记录莫里的故事,他的家庭,他的童年,他看待人生的健康态度,他的走向死亡的旅程。
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现代的都市人没有面对死亡的紧迫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赶着时间的脚步,匆忙的过活,物质上的享受不断提高,却轻易的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看不到时间在万物间的流逝,也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对这个世界少了些许的真诚与热爱?有时候这种热爱与感知,才切切实实的证明自己还活着。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爱是至高无上的。”家庭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都会守护我们的地方,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但对多数人来说,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疾病的可怕症状已经在莫里身上逐渐显现。对于感情,他讲到了“超脱”。超脱不是叫我们远离尘世、远离现实,而是让我们完完全全的投入其中,接受所有的感情:爱恋、悲伤、恐惧、痛苦,去感受,去经历,去认识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有了解了,把自己完完全全的投入其中了,然后才是超脱这份感受。
像失恋一样,我们沉浸在失恋中,知道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悲伤、痛苦与无望,然后走出来,离开它,继续自己的生活。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这时的莫里正如自己曾经预言的那样:已经无法自己擦洗屁股了。他开始享受依赖他人、完全由他人照顾的乐趣,享受他人这种对孩童般毫无保留的爱与呵护。可以说,他回到了婴幼儿时代。
“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
“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的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
经常会听到年长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真羡慕你们啊,年轻真好!”可谁又不是从年少轻狂走过来的呢!年长一分,便多一份成熟与阅历,这是除了岁月之外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给予的。
衰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接受自然赋予的这项权利。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
关于金钱,太多的人有太多不同的理解。我们有着一个传统的羞于谈钱的文化。可是金钱,它在很多时候决定着生与死,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只有将死之人或是足够富足的人才有资格对金钱豁达。很多事与金钱无关,也有太多事与金钱息息相关。
关于付出与给予,关于真正的满足与快乐,关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许有一天我会觉得它们和金钱无关。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爱是永存的感情。”所以不必担心死后会被遗忘。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相爱或者死亡”,莫里虔诚的相信这句箴言。这一堂课是有着四十四年婚姻生活的老人对婚姻的总结。“爱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要彼此尊重,懂得妥协,能开诚布公的交流,有共同的价值观,尤其是对婚姻的重要性有相同的信念。试想一下,在你病魔缠身的床前,能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照顾你的人,除了他/她还能是谁呢!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关于我们的文化,莫里说“别去相信他”,我们应该去建立自己的小文化,当然了,并不忽视这个社会的每一条规则,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这类的小事情。但如何思考、如何评判,我们必须自己选择,不能让任何人或是任何社会来替我们做决定,我们是独立思考的个体。
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原谅自己,原谅别人,不让自己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拨,特别是你已经无法再为此做任何事情的时候。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圈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受上好的意大利面,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台欧。我会跟所有人跳,跳到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这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了,平凡里有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树木、青草、斜坡,莫里的墓地的确是个好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