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的发展速度总是超出想想,昨天你可能还在追Android各种编程技巧,今天就变成AI算法和区块链了。身边也听到一些朋友抱怨程序员这个职业是青春饭,除了不断学习还要有深厚的积累,否则很容易被年轻人超越。
不过抱怨归抱怨,面对这种快速变化,或许有另一种解法 —— 转型。那转型做什么呢?现在创业已然成为另一种生活方式,好多互联网公司的大佬也都低调的说自己是产品经理,或许转型产品经理也是一个热门的选择。可能你现在还在犹豫该怎么办,不过没关系,这里亲身经历两年多硬件产品经理的转型,总结了一些得与失经验供你参考。
走步机产品故事与从工程师转身为其最讨厌的产品经理是种怎样的体验(2016)记录了我转型一年多时参与的产品与一些简单思考,放在这里正好可以做对比与梳理。
接下来先说说工作的日常吧。一句话概括为:“参与产品线规划及产品前期筹备工作”。俗称打杂的。不过相较项目经理 ,我们的工作更偏前期一些,即主要解决为啥做这个产品,这个产品要做成啥样,需要的资源有哪些,预计啥时候可以开卖。项目启动后,还需要与项目经理一起把控项目方向,防止跑偏。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蛮高大上的?其实不然,因为要回答好 “为啥做这个产品”就牵扯到市场情况,行业发展趋势,高层战略,老板们的意见倾向,产品竞争性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除了做好市场数据调研外,还需要大量的沟通(体力活),不断的反复,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如果是小项目还好说,时间周期相对短,不涉及组织架构调整。遇上时间周期长的大项目,一般都会遇到组织架构调整的问题,而新上任的领导往往都有新的目标和要求,很可能这个项目前一年还是重点项目,今年就面临砍掉的风险,怎么协调好相关资源已实属不易。
说这么多可能还是有些抽象,举个例子,单是自己参与的蓝牙音箱产品规划就搞了差不多5个月,前前后后与各方面沟通,推动协调资源,修改了近30版才基本达成一致。
除了业务上的工作,也有幸参与两名管培生的培养工作。原以为没啥难度,毕竟程序员时已经带过人,有经验。可是没想到的还是栽了跟头,回头想想确实是有些自以为是了。产品经理本身是一个注重自身想法与协调沟通的岗位,命令式的沟通基本行不通。因为这样很容打击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引起矛盾冲突,降低执行效率。相比之下,教练式的培养更加靠谱些。
以上便是一个快3岁的硬件产品经理的日常,虽然主旋律是杂乱和糟心,但是也有开心的时候,比如遇到给力的小伙伴,事情突飞猛进的时候。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看着自己参与过的产品大卖的时候。记得与生态链公司的老板们一起"破冰”庆祝走步机销售过10万台时,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喜悦。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曾经的程序员经历,心中也有了相对清晰的差异,这里列在下面:
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区别感触最深的还是思维方式与知识类型的变化,而且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不像知识学习那样快速,整体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看最快估计也需要2-3年的时间。不过这两点的变化其实都与工作性质紧密相关,因为做决策需要信息和常识,而协调需要向相关人员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统一思想。
最后,从得失两个方面做个总结,为打算转型或者正在转型的你留个参考。
所得
成就与影响力
产品经理总是要定义和负责产品的,而其定义的产品成功了,也相当于给产品经理本人颁奖,属于其职业生涯中的成就。同时,也因为产品的成功自然就会在公司内部和社会上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力,慢慢也会为圈子里的人所知道。
广泛的资源
一个产品的推出需要众多的人参与和支持,而作为这个产品的责任人,产品经理自然会认识行业里的各位牛人。这一点也是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优势,接触的人脉比较广,未来的发展路径也相对多样化。比如可以转型做投资人,协助别人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
相对全面的能力
因为接触事情面广,需要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能力锻炼也相对全面。不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沟通协调能力,决策与判断能力,产品能力。其中沟通协调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看似简单,实际做好比较难,就自己的体会来看,其难点在于常识的积累、情绪的控制、沟通对象意图的判断。特别是其中的情绪控制,要做到遇事不慌,头脑冷静,没有大量的实践是不行的。决策与判断能力和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相辅相成,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目标是求稳与准。产品能力涉及的面比较广,大致分为产品定义能力和产品运营能力,一般经历过一个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后基本都会熟悉。
所失
工作
硬件产品经理出差相对比较多,工作时间与节奏相对研发来说差别很大。主要是各种各样的会议与沟通。刚从研发转过来的1年多时间里,几乎每次出差晚上都休息不好,很不适应。
工作中沟通和冲突的事情也比较多,难免焦虑与情绪波动,其中的压力也如影随形。自己转型的两年多竟然胖了近40斤,期间因为休息不好颈椎病也屡次发作,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生活
转型是一场硬仗,过去的时间几乎没有个人生活,所有的经历也都放在工作上。以前常联系的朋友也有些疏远,自己的爱好也生疏,细看这些隐形的东西其实也是一种损失。
因为在新的工作领域自己并不能有效创造价值,所以过去快3年薪资待遇并没有什么长进,过着相对拮据的日子,这也应证了“转型穷三年”的网络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