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了很多书,如果你问我,看了哪些书,我一定能流利的背出那些书名;如果你问仔细些,问我书中说了些什么,我能大概说出几本我感兴趣的书的内容;但你要是最后加一句,你看的这些书帮助了你什么?我就哑口无言了。
我去年看书的状态,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状态。不知什么时候起,身边的人进入了一种集体知识焦虑的时代,大家都在卯足了劲的看书,网上各式各样的平台也不断的给我们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比如“得到”中,花五块钱,二十到三十分钟,就可以听别人给你讲一本本该几个小时或几天才能看完的书,导致原来可能一年接触十本、二十本书,现在却可能一年接触上百本书。
但是,你仔细回想之前的三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些书本知识多数你已经忘记,少数你记得却没应用到生活中,只有极少数学到的知识解决了你当时的问题,但也仅仅是解决了当下的问题,没有与更多的问题形成联系,成为我们能随意使用的工具。为什么我们一不小心就进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知识。
通常,我们会认为,从书本中学到的,或是别人教授给我们的有用的信息,就是知识。但如果我们从为什么要学知识的原因这个角度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这时就需要向身边会的人或是在网上、书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当你得到这些信息去改变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了更好的结果时,这些信息就有了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把知识定义为:
能改变你的行为使问题得到更好结果的信息。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再来分析之前错误读书的三种状态:
- 读了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 读了知道了,也记住了,却无法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 读了用了,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却无法用一个知识举一反三。
第一种读过就忘,其实也是因为那些信息对于你解决问题没有价值或是你觉得没有价值,所以在看过之后,享受了“得到知识”的爽快感觉之后,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忘记了;
第二种无法去解决问题,是因为看书时心中并没有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或是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没有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联系,导致最后学到懂得却用不出去的结果;
第三种其实已经是在读书并获得了知识,只是达不到读书学习更高的境界——举一反三。要想达到更高境界,我们就必须深入思考,抓住解决问题的知识里的基本原理。比如,我们知道石头滚下坡时速度会越来越快,那么我们遇到石头从山上滚下来时就不会向前跑,而是向左右跑。但是要是我们深挖里面的道理,就知道这是受了加速度的影响,F=ma,知道了这个基本原理后,科学家用它造出了火箭,这就是更高的境界。
知道了问题的原因,我们自然就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了。
功利读书
记得看古典的文章中,他说他看书就像看一座城市一样,每一个字每一段话就像城市里的建筑物,高度是参差不齐的,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一眼就能看出来。当时无法理解是为什么,直到看了成甲的书《好好学习》后才明白,当你带着问题去读书时,你就会下意识的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知识,那些相关的字句就会变得非常的显眼。
功利读书就是要我们带着问题去书中找答案,这样读书的效率就会很高,效果也比漫无目的在书中闲逛,浪费自己很多的时间好得多。虽然忽略了书中一些内容会让我们总觉得错过了什么,但是换个念头想,那些不能改变你行为的信息你迟早也会忘记的,看了也只是满足自己“得到”的爽快感而已,所以不看也罢。
寻找知识的基本原理
很多知识其实是一个或多个基本原理组合再包装的结果,比如我们知道了“活在未来”这个概念,其意思是我们要对未来做出有效的预测,并根据那个预测调整我们现在的决策。
如果用在股市上,我们可以寻找自己认为有成长潜力的股票定投,以便未来获得可观的收益,这叫长期投资;
用在下棋中,我们可以站在对手角度思考该怎样最好的打败自己,从而让自己做好应对最糟情况的准备,而让对手无法赢你,这叫博弈;
用在会计中,我们对下年度的货币收支做出大概预计,以便对资金做出更好的调节和合理应用,这叫预算。
不难发现,一些不同领域的知识所使用的基本原理可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学习知识时,用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这些知识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在不同的场景,不断的刻意使用这些基本原理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有了积累以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总结
我们读书遇到的三种问题:
读了就忘
没忘但用不上
用上却不能举一反三
解决办法:
带着问题去功利性的读书,只为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去看书中有用的部分,不必看完整本书。
在习得知识时要寻找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刻意练习去掌握基本原理并在不同场景下应用,让自己拥有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篇文章也是看了成甲的《好好学习》后的读书笔记,书中还有更多基本原理应用的案例(书中叫临界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