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筛选人才做官,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建立了,尽管有时政权更迭,但大部分时期人们都是重视读书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重用。
然而更多的是人们为了当高官而纷纷选择了参加考试而结果不尽如人意。于是发生了类似范进中举的悲剧,为什么王守仁先生整天想着舞枪弄棒做圣人还是随随便便就中了举人,杨廷和先生十二岁就中举,而更多人总要经历寒窗苦读都得不到好成绩呢。除了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以外还得深入思考才能得到较客观的分析,纵然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还要去执意地做,或许可能成功但更多情况下都得不偿失。即使成功也会留下一些遗憾(尽管意识不到
什么遗憾呢?就是机会成本。故名思义,为做一件事丧失了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一件普通事情和一件自己擅长的事做哪个会更有成就?答案显而易见。
但当时很多人为了科举而放弃了做自己擅长领域的机会,这明显不划算。做自己擅长的事比读四书五经有用(尤其是明清时期八股文和文字狱更是禁锢读书人的思想,浪费时间。
但哪个人不爱发财呢?科举制度显然是当时想出人头地最直接明显的方式,因此大多数人为了财富而忽略了机会成本
长期如此的话,可能当别人平步青云而自己却毫无起色的时候,我们只能以知足常乐来自我安慰了。而不成功的真正原因更多时候其实是自己浪费了机会成本。说得难听点就是活该。
选择比努力重要,别人的成功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早点明白也不至于等到老了再感慨别人是天才还好运自己天生就是苦命没办法。
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废除就是因为它后期的迂腐死板,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太绝对了。(下篇文章会更深入地从经济角度分析盲目从大流和现代望子成龙的父母)我知道没多少人在乎我下一篇文章,不过思考的读者可能会发表类似现代父母大部分很迂腐的观点,我想表示我不是因为看到你的评论才得到灵感写下一篇文章的。我相信文章不会因此少评论的(这可以说是自欺欺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