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贡献是一种爱。当我们愿意为某个人或家庭或某个群体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时,便是对于他者一份爱的表达。
这份关系中的“贡献”是指心甘情愿、没有任何目的的付出,是一种爱的情感。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带有功利及目的性或交换性质的贡献与付出。
前者的贡献是关系中真正的爱,这个爱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当事人手里。也就是说,这份爱是当事人根据自己与对方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能力所及等因素的考量后,所作出的主动的选择。
而后者,则是为了关系达到某种程度,或者为了与对方建立一种交换性质的连接所作出的“贡献”。这份贡献是与自己的期待相匹配的,一旦付出超过了对方的给予,交换失衡时关系也会变得失衡。
这样的例子生活当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夫妻双方或一方大多的抱怨都是来自于付出与接受的失衡。
从根源上看,一个人如果早期曾被爱过,有过关系中连接的体验,便更能够具有爱的能力。这份爱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不去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能够给予对方以信任的时空,能够相信对方终究一样也会懂得爱。
但是如果没有真正体验过被爱,便会始终在追寻着一份爱的连接。因为带有目的性,便会对对方有所期待和要求,因此在生活中也时时会感受到受挫。
按着温尼科特情绪成熟理论,只有当一个人在早期成长中发展出一个统整自体,他才能够具有为他者做贡献的能力。此时便进入了一个人情绪发展的担忧阶段。
这时候为他人做贡献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爱的情感,没有任何功利性。此时的贡献是有了情感连接的体验为基础,也就是说当事人从对方那里体验到了爱,并担心对方给予的爱会被自己所耗竭,在这份担忧的基础上,心甘情愿为对方做贡献。
如果当事人的这份贡献被对方所觉察、所看见、所肯定时,这个人的情绪便会得以顺利地成长和发展。这个当事人就拥有了一份爱他人的能力,即能够通过情感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连接。
否则,当事人可能会一直为了自己的被看见所努力,长大后也一直处于一种自恋式的全能感中;或一直处于贡献无法被肯定的内疚状态,即便是长大成人也有可能是带着沉重的内疚感来生活,生活会有很多的负累;或者因为早期很难与重要养育人建立情感连接而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
这里所说的体验大多是指早期母婴关系中的体验。虽然一个人早期的经历会对这个人的情绪成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但是人的情绪成熟是终生发展的,所以后期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人、任何关系,对我们情绪的发展都具有疗愈性。
如果我们愿意发掘关系中的资源,重整我们生命俱乐部里的会员,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我们过往的经历中,会有很多给我们生命带来力量的他人,也许我们与这些人的连接是短暂的,但是毕竟曾经被看见、被重视、被欣赏过,涓涓细流也能汇成大海。
尤其不要忘了,在曾经那些被滋养的关系中,我们也曾为对方做出过的怎样的贡献?这些贡献便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爱的经验。
虽然说爱是无私的贡献,但并不是强求每个人都要在关系中无私地付出,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为,尤其当自己对关系有强烈的期待时,付出更是要谨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