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22 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

D22 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

作者: Katy8665天青色等烟雨 | 来源:发表于2023-09-25 07:05 被阅读0次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简称家教。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从2012年10月流行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等词中衍生出来的,用来指称中国显示存在的一些教育弊端和问题。

    教育误区多物质少时间一些人以为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报各种课外班,给他们请最好的老师,培养他们的各种特长。但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时间陪孩子一起聊聊天,一起做做游戏。殊不知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亲子”互动,没有了爸爸妈妈亲身参与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已经变得名存实亡。

    重智商轻情商智商、情商、财商

    这些对于一个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但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孩子的情商培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首先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而模仿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熟练的学习手段。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与其告诉孩子怎么做,不如做给孩子看。重结果轻过程大部分人在18岁前并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做什么。在这之前我们学习的知识,除了奠定我们的知识基础,打开我们的学习思路,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实践探索适合我们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数的高低无法准确检验出我们是否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过多注重己愿

    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或人生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一旦孩子违背了或是达不到,就会万分失望,甚至痛不欲生。这其实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原则“以人为本”。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合理地引导他们。极端教育态度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常有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规律,盲目实施超前教育的“拔苗助长”行为。当然也有一部分相信“水到渠成”,对孩子采取放养态度而错过了最佳教育契机的“守株待兔”行为。棒喝教育棒喝教育是指用暴力、责骂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中国教育行为第一名 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6分钟完美的诠释了中国的教育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第二名 不问是非 逮住就骂 

    这种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家暴这个家庭陋习一直延续至今,应该消失在家庭教育的视线中,打骂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相反,这可能是悲剧的起始!汉中11岁女孩雯雯,因夜不归宿留宿同学家中,清明节当天被其父亲脱光衣服暴打两小时后去世。

    第三名 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由于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时,就埋怨、指责孩子。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级甚至全校、全世界最优秀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因为你老是说他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听惯了负面的评价,他哪里还有自信心,哪里还有成功的欲望?所以,要给孩子自信、给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长就必须克服埋怨、指责和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缺点比较的坏习惯,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名 命令式教育 

    对孩子太严厉,管的特别多,都是家长说的算,孩子连一点反驳机会也没有。有个学生说她的父母对她的管理特别严格、特别细,而且多数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许出去玩、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让剪自己喜欢的发型、不让和男同学交往……这也不让、那也不让,让她感到很反感、很压抑。所以,对待孩子不要太严厉、太细、管理太多,也不要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采取命令式,多一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第五名 只关心学习 不关心其他 

    这似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他们只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和成绩单,他们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为了孩子能够出众、拔尖、多才多艺,他们还给孩子报了许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有没有特长、有没有兴趣。这种急功求进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这样的教育方式注定要失败的。  (以上来源于百度搜索)

    从我的切身体会看,我感觉自己接触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相对还是比较适合我的!父母从小把我给外公外婆带,是因为外公外公学历高,特别是外公是个爱学习的老人家,大学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再到后来带我期间还考了个老年大学。

    在我从小耳濡目染之下,也学会了外公的技能“书法”&“英语”。那时候的书法主要是毛笔字,“为人民服务”那几个大字至今还萦绕在我脑海!因为外公大学期间学习努力,在英语方面尤为突出,于是他大二以后就当上了校刊校报的笔译。他写文章也很厉害,当时写过一篇《前进中的广西大学》还上了香港大公报,赚了20元稿费!

    儿时的我跟着外公学习文化知识和本领,还学着做饭菜。因为外公厨艺很好,最拿手的是粤菜;跟着外婆学习生活方面的技能,织围巾,踩缝纫机(补衣服),个人卫生健康知识的学习等……

    因为我妈那时候的产假时间特别少,所以外公外婆成了我的主要监护人。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那些不需要上幼儿园的日子,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事情发生。虽然很多事情也在重复着,但是那些“小插曲”也是我人生经历最重要的一部分……例如:每天早上陪外公去体育场打太极拳;去牛奶场打牛奶,顺便看看挤牛奶是怎么个一回事;陪外公追英语节目《踏出国门》,我听懂一句Good morning.他都很开心;陪外婆去卫生院看她给产妇接生,了解大出血后她是如何救治大人,保住小孩……

    那时候的我确实特别记事,外婆的医术在我们那个镇上算“顶尖”级别,胎儿胎位不正,外婆能用手法循序渐进引导其转变;那时候的设备和仪器还不太先进,但是外婆能在有限的条件下,给产妇最好的接生服务,那就是当地最厉害的医生。

    还记得有一次我帮外公端汤出去客厅那边,本来保持好身体和手的平衡,但是汤也烫,碗越来越烫,于是我把一大碗汤弄翻到了地上。当时我一个劲地吹手,外公虽然心疼汤,但更心疼我,嘴里啰啰嗦嗦地说“下次不要逞能干”,人已经箭步冲上来检查我的手有没有受伤,那时候的我既内疚又感动……

    当然,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庭是需要老人家辅助的。但是在我经历的这些事情当中,也有让自己“难受”的一面……外婆特别爱帮我挑朋友,谁来家里玩都要考一下书本里的知识,会回答的就可以一起玩,不会的就不准在一起玩……后来很多还想跟我一起玩的小伙伴,只能在楼下叫我,再也不敢上来找我了……包括老人家的一些“专制”,自己父母的“权威丧失”,导致后来很多年我和父母关系都不紧密,直到我大学工作后真正离开家,我才慢慢释怀“父母曾经的放手”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我非常肯定自己家庭中的中国教育理念,但是社会上的一些教育误区我会持否定态度。当然,凡事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要家长把握好一个度,赏识教育也需要,批评教育也不可少。只要家长们遵循“正面管教”的“教育规律”,孩子定会积极阳光,正向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22 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pq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