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要翻译一部通行全国的中文圣经,若没有在华三大圣经公会(即大英圣书公会、美国圣经会和苏格兰圣经会)的帮助和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而言,差会并不愿意派出的传教士放下传教工作去翻译圣经,因为译经既费时费力,短期内还往往成效不彰。也因此,即便传教士利用公余时间参与翻译,差会也不会为其提供经济资助。职是之故,圣经公会的参与和援助就必不可少。
1890年上海在华传教士大会通过的和合本翻译组织报告第八项,就直言不讳地请求在华三大圣经公会提供经济资助:
“译本执行委员会,以本届大会名义,请求英国和美国的圣经公会(按:指在华三大圣经公会),同意这项翻译计划,并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当翻译工作完成后,译本将成为赞助该项计划的圣经公会之共同财产。该圣经公会有权出版各自译本,选择God、Spirit和baptize的不同译法,也可根据情况在译本中附加注释材料、章节标题、段落标题以及其他附加材料。”
也即,大会以和合本版权为交换条件,换取三大圣经公会的经济支持,并且鉴于过去译名之争带来传教士之间的不欢而散,允许出版方自由选择译名,以搁置争议,维持不同宗派的传教士和圣经公会之间的合作。
大英圣书公会的历史
19世纪盛行于英国的福音派运动,相信个人归信和传福音的必要性,因而特别强调阅读圣经,高举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提出“唯独圣经”,个人直接读经,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特征,也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区别之一。此外,福音派人士热切期盼基督再来,主张将福音传到地极,于是掀起了海外宣教的浪潮。一时间,英国的海外差会纷纷建立,比如1795年成立了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1799年成立英国圣公会差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大批传教士在差会支持下,纷纷奔赴海外宣教,要将生命的福音带给未得之民。
大英圣书公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804年在伦敦成立。该会成立的初衷是致力于印刷不加注释和评论(without note or comment)的圣经,在英国和全世界不计盈利发售圣经,推动圣经更广泛地传播。除了资助圣经翻译,大英圣书公会还负责圣经的出版和发行。其运作方式是往海外派遣代理人或经理(agents),组织翻译和印刷,在当地设立站点,雇佣旅行售书员(colporteurs)到各地推销圣经。十年间,该会在英国就有超过200个附属机构,专职推动圣经传播。欧陆、北美的圣经公会依照大英圣书公会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可以说,大英圣书公会是后来其他圣经公会的滥觞。
1854年,该会成立50周年时,它所支持翻译、出版和发行的圣经译本,就达152种语言之多。到了1904年该会成立100周年时,在海外就派遣了30名经理,大约1000名职员,其发行的圣经译本就有311种语言译本。1946年,联合圣经公会(United Bible Societies)成立后,特别是1966年后,大英圣书公会逐渐收回海外业务。1965年,该会统计自成立160年来,共发行7.23亿册圣经,涵盖823种语言。
跨宗派被认为是其核心价值。反映在董事会人员构成方面,圣公会信徒和非国教派人数相等,另有6名常住伦敦的外国人平信徒,以达成各宗派间的平衡。为了能够争取到不同宗派的奉献和支持,大英圣书公会将“不加注释和评论”作为其圣经事业的基本原则,旨在避免可能出现的宗派或神学争议。
大英圣书公会的主要收入全靠信徒奉献,销售圣经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开销。它是一间福音机构,带有宣教异象,同时也带有商业色彩,毕竟其主营业务是出版发行圣经,只是并不牟利。该会因为常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售书,也是一个非盈利的慈善组织。
大英圣书公会在华业绩
大英圣书公会在华工作的开展,最早可追溯到1810年代资助马礼逊翻译文理本中文圣经。后来资助的中文圣经译本包括官话、客家话、粤语、上海话、福州话、宁波话、汕头话和厦门话。到了1904年,该会成立100周年时,总计发行中文圣经1300万册,包括全本圣经、新约圣经、旧约圣经和单行本圣经。1937年,大英圣书公会与美国圣经会将各自旗下驻华机构合并,成立中华圣经会。直到1951年,在中共政府的要求下,大英圣书公会在华所有欧籍员工被迫离开中国大陆,标志该会在华业务终结。
在华的三大圣经公会中,大英圣书公会不仅来华最早,影响最大,而且在支持1890年在华传教士大会的圣经翻译计划中,反应最为积极,为此奔走不遗余力。该会派出主管圣经翻译事务的编辑监督赖特(William Wright)以全权代表身份出席1890年上海在华传教士大会,足见该会对和合本翻译计划的重视,而美国圣经会和苏格兰圣经会仅仅派出驻华经理。苏格兰圣经会驻华经理计约翰(J.Archibald)不但认为翻译通行本圣经时机未到,而且质疑其可行性。苏格兰圣经会优先考虑的是完善本身的译本,即杨格非浅文理译本,而不是新的翻译计划。
问题是,在和合本圣经翻译计划启动之前,大英圣书公会在华出版的中文圣经已达31个版本之多,包括文言本、官话本和9种地方方言,理应可以应付当时中国教会内外不同背景人士的需要,那么,增加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三种和合本,对该会在华圣经发行的业务有何助益呢?
首先,和合本面世有助于保持该会在圣经发行方面的竞争力。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圣经会和苏格兰圣经会后来居上,圣经发行量一路高涨,直接挑战大英圣书公会在华的领导地位。原因是美国圣经会拥有当时唯一的官话旧约译本(施约瑟官话旧约译本)之版权,而在华南地区,苏格兰圣经会拥有杨格非浅文理译本之版权。缺乏这两种受欢迎的圣经译本,使得大英圣书公会发行圣经的竞争力大为下降。
其次,积极推动和合本圣经翻译计划,也有助于改善该会的公众形象,争取更多传教士的支持。由于大英圣书公会秉持所分发的圣经“不加注释和评论”,无法向传教士提供附有注释的圣经译本,加之所出版的圣经译本不易理解,该会在华处境一度堪忧。这次积极推动和合本的翻译,表明该会愿意支持在华传教事业,不致因坚持己见令传教士误以为该会在协助传教方面不够积极。另一方面,成为翻译计划的领导者,也有助于加强该会与传教士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为今后和合本翻译完成后的销售、发行建立关系网络。
可以说,1890年上海传教士大会议决翻译一部通行全国的圣经译本,为大英圣书公会走出发行业务困局带来了契机。大英圣书公会赞助和合本翻译计划,不但是为了促进在华传教事业,也有出于在华利益的考量。翻译活动的赞助方对译者必然会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力会在译本中留下痕迹。官话和合本圣经也不能免。
参考文献
麦金华:《大英圣书公会与官话<和合本>圣经翻译》(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10年)。
George Kam Wah Mak,Protestant Bible Translation and Mandarin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China(Leiden:Koninklijke Brill,2017).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May 7-20,1890.
剑桥大学图书馆大英圣书公会档案网上简介
https://janus.lib.cam.ac.uk/db/node.xsp?id=EAD%2FGBR%2F0374%2FBSA
s://f�U\��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