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仲尼第四01总第051篇
孔子一生历经三重境界:中兴之时,“乐天知命之无忧”;周游之后,“乐天知命”之大忧;晚年追思,“无乐无知”之向往。

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子贡见他面带愁容,不敢询问,出来告诉了颜回。颜回于是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听到琴声,果然把颜回叫了进去,问道:“你为什么独自快乐?”颜回说:“老师为什么独自忧愁?”
此时的孔子,恐怕已经淡忘,颜回始终遵循的,正是昔日自己的教导。颜回回答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于顺应天命,知道自己使命所在,所以就没有什么忧虑。’”
这就是孔子的第一重境界:“乐天知命故不忧”。主张修养自身,任由逆顺,知道事物的来去变化是必然的,并非因由自己,没有什么变故能够扰乱自己的内心,所以没有忧虑。
孔子以此身体力行,教导众人,弟子三千,形成了自己的修身治世思想。整个上半生,自任中都宰至大司寇,诛杀少正卯,浩浩荡荡周游列国,伸展治国安民的抱负,一路走来,可谓意气风发,无所畏惧。

然而,此时此刻,听完颜回的回答后,孔子的脸色却变得凄然,说:“我有说过这话吗?你把意思领会错了。这是我过去说的话,请以今天的话为准。你只知道‘乐于顺应天命,知道自己使命所在,所以就没有优愁’,却不知道其背后还有更大之忧。今天我告诉你这句话的实际含义……”
此时,孔子已回到家乡,进行过反思。他接着对颜回说:“过去我整理《诗》、《书》,订正《礼》、《乐》,准备以此道治理天下,流传后世,并不只是为了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然而,即使是鲁国,国君和大臣也一天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事故一天天刻薄。这个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还行不通,又能对全天下和后世怎样呢?我这才知道《诗》、《书》、《礼》、《乐》,对于治理乱世没有什么作用,却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乐于顺应天命、知道自己使命所在’之忧,就在这里啊。”
此时的孔子,虽依然想要通过一己之力改变社会,但同时已感到,并非知使命,义无反顾履行使命,就能实现使命的。而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亦是一项更现实的重大课题。

笔者看过一篇文章:改变自己的人是神,改变别人的人是神经病。别人或社会,终归是通过自身内在力量而改变的。作为外在力量,我们可以感化它,却很难直接改变它。毛泽东革命成功,即是通过感化人民而由人民实现的。
这就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乐天知命”之大忧。孔子之忧,忧在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治世安民,忧在“治天下、遗来世”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而不知究竟原因何在。
孔子曾多次窘困落魄,狼狈不堪,人称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谓矢志不移,乐观且坦荡。然而,周游失败,回到鲁国后,却越来越凄凉、失落、忧郁。到了晚年,唯有重新走进读书、治学状态(如读《易》韦编三绝),才得以重拾快乐和满足。
晚年的孔子,在追思、学习古人时,又得到了新的领悟,获得了认知上的更高境界:“真乐真知、无乐无知”。

孔子继续对颜回说:“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明白了,我们以前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知道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知道自己的使命。无所乐,无所知,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知,才能实现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可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至于《诗》、《书》、《礼》、《乐》无以传世,又会失去什么呢?为什么要去改革它呢?”
此时,孔子已经认识到,主动申明并大力推行自己的理想,通过“内修”、“有为”而“外治”,并非履行使命的最佳方式。而“顺物之性”,顺应自然,“无所追求”,不强调和彰显自我,通过“内修”、“无为”、“内治”,引起别人和社会自然效法,才是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更好途径。
当颜回把这一领悟告诉子贡时,子贡一头雾水,回家深思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颜回过去开导他,才又回到孔子门下。看来,孔子晚年的领悟,对孔们弟子来说,多么地颠覆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