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
二、古典诗学情志观流程
(二)汉代:“情、志统一”说
到了汉代,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学术界对于诗歌的性质和功用的认识有了新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对诗歌情感内容和抒情特性的重视。他们虽然继承了“诗言志”的观点,但又涵盖了一些《诗》作者和屈原的“抒情”意识,以及《乐记》提出和阐发的“乐”是“情”的表现的“关于艺术的本质”的“一般性命题”,于是形成了以“志”为主的“情、志统一”说。这种观念集中体现在《毛诗序》里: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讽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性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这种阐释精彩而高明。作者不但看到了诗歌的抒情本质,认识了先秦“言志”说的片面性以及诗歌对于政治教化的积极意义,更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透视了诗歌抒发的情感与王政的关系。认为人君要使政教清明、国家兴旺、天下太平,就得倾听人民的呼声。巧妙地将民众之“情”与国家政教之“志”联系起来,在“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高度上统一于“志”。可谓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妙论。
注释:
一、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源于西方中国起步较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技术,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世界。经过100年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
二、心学
“心学”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安世高所译《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其义为佛教三学中的“定学”。在隋唐佛教史书中,“心学”一词专指习于禅定的学问。隋唐以降,“心学”、“心宗”又成为禅宗与天台宗的代名词。道教“心学”一词,最早出于陶弘景《真诰》,晚于佛教心学。作为学术名词的儒家“心学”,最早见于南宋胡宏所撰《知言》中。自宋至明,儒家“心学”兼有数义:道统心传之学,此与释道之道统相对抗;用心而学,此与汉唐训诂、辞章之学相对立;论心治心之学,此为新儒学的功夫论。阳明学兴起之前,“心学”主要是指以濂洛关闽为代表的新儒学,特别是指程朱一派的学术传统,偶尔也用来指称陆九渊一派的学术。“心学”作为学派专名指称阳明之学,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后渐趋定型。阳明之世学界已连言陆王,而将陆王统称为心学者,似始于清初理学家汤斌。
近代以来,以客观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划分程朱、陆王,“心学”由侧重于道统心传的道统论名词渐向本体论名词转化。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历代儒客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
三、社会学
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社会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一门现代学科。
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的9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持此说的有孔德、美国的E.A.罗斯和英国的E.A.韦斯特马克等。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形式的科学,其代表是德国的G.齐美尔。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组织的科学,美国的E.梅尧—斯密和W.I.托马斯主此说。
以社会学为研究人类成绩或文化的科学,其代表是美国的L.F.沃德。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进步的科学,美国T.N.卡维尔和蒲希持此说。
美国的J.赖特和C.W.哈特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美国的A.W.斯莫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过程的科学。
P.A.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间的关系的科学。
美国的R.E.帕克、E.C.林德曼以及德国的L.von维泽等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社会学家H.巴利和B.穆尔指出,在1951~1971年的20年中由美国出版的16种普通社会学教科书中关于社会学对象的提法就有8种,即社会互动、社会关系、集团结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社会过程、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人。
吉登斯认为试图克服过度强调结构的决定论和过度强调行动的意志论之间的理论两难,认为社会结构是通过人们的行动所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一方面社会结构的确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也能积极的作用于和反作用于社会结构。其理论因而被称为结构化理论。
四、文理与文辞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 《文心雕龙》刘勰
王尔德认为:“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
从唯美主义的思想出发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都是与艺术为敌的,因为它们的立足点管乎现实。王尔德这种看法和“美言不信”是一致的,如果承认艺术的抽象性就必须脱离现实这个立足点。
很多人读一部分古代诗歌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站在现实这个立足点上,非说古人说错话了或是骗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难道人被社会化之后就不能有点想象力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