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熊逸
总会有一些离经叛道的思想存在于这个世上,你可以在某段时间在全部人中禁锢住它,你也可以在一些人中一直禁锢住它,但是你无法一直在所有人中禁锢住它。
老子当年骑牛西行出关,被关尹强留,而作五千言《道德经》,后世之人对这五千言言道之书崇敬不已,更有甚者,直接把老子给捧成了太上老君,三教教主,之一。当然,还有人说老子西行出关,去印度成了佛陀。对此,我觉得人的想象力真是无穷无尽。
《道德经》是本什么书呢?按熊逸之说,是一本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之书,而书中的内容也不像出自于一人之手,不过那个年代,好像所有的典籍都是多人编写,却只挂最有名头的人之名,嗯,你问为什么?我只能说你这是没读过研究生啊。
孔子曾说,他问礼于老子,可是《论语》相比《道德经》来讲,浅白易懂的多。《道德经》的内容很多借物喻事,很多时候想想觉得有道理,可是深究起来,却又很容易发现不合常理。以其中很有名的一句来解:牙齿和舌头,一个坚固,一个柔弱,可是牙齿先掉光而舌头却可以留到最后,是以柔弱胜刚强。可是骨头也很坚固,而且人死之后,身上的肉最先腐烂,而骨头却可以存在很久,这岂不是刚强胜柔弱了么?
做人看书还是别太较真,否则还不得把禅师气死?想当年,周室衰微,诸子百家无不是想匡扶天下,救济世间,孔子选择了仁,孟子选择了义,墨子选择了兼爱非攻,老子选择了神秘莫测的道,天下诸子都想让君王用自己的主张来统治人民,可惜老子没成功,孔子没成功,孟子也没成功,而是法家成功了,法家来源于儒家可是又有隐约道家(不是道教)的影子,这说明诸子百家尽管互相攻讦但最终合流归一。统治者只是选取了其中最利于统治的一部分,严格执行法家统治的秦朝二世而亡,而奉行黄老之书的汉朝出现了文景之治,后世的汉朝皇帝更是说出了“霸王道杂用而治天下”的不传之秘。
我更觉得熊逸于此书推导出诸子百家的前身极可能是周朝之官学,周室衰微,各学说分散流落民间,所以才有了诸子百家,此一说虽然没有证据,我却于内心有些相信。而老子更是相传为周室史官,他遍览史籍恐怕早就看透统治的奥秘,而说的太直白又恐名声受损,然不说这些自己的一生所学恐怕又无法流传于世,于是便写了这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道德经》。能看懂的自然是合格的统治者,看不懂的就看不懂好了。
很多事,看得懂去做就好,别瞎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