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乘坐公交车上班,见闻一个日常小事,小事情大启示。
邻座是一位上年纪的男人,突然问我“去半程从哪里下车啊”,我不知道这,建议“问下司机师傅吧”。
上年纪的于是过去问司机,司机边开着车,边大声说,“恒通花园,恒通花园,恒通花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没有错哈。
这样写出来,大家会觉得一问一答,很正常,但是别忘了说出来的话不是语言而是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类似文字词语,没有情感色彩。而言语则是心理现象,包含情感色彩,反映了心理活动。
司机师傅的这个回答,声音很大很清晰,同时语气非常生硬,现场一听,就是“不耐烦”“不耐烦”“不耐烦”,有被打扰的意思。
的确,问路一定影响了司机师傅开车,这是事实,司机师傅也没有义务回答乘客问路,也是事实。
我们都知道司机不耐烦的回答,但人家确实也给出了答案,否则真不知道哪里下车,假如乘客早早询问,或者找个停车点空隙问也好。
上年纪的也知晓人家司机不耐烦,不敢多问,又问我还有几站,我也搞不明白,查看手机导航帮助找答案,这时候一旁有乘客告诉还有两站。
这个故事有几点启发意义,非常现实。
1、用语言表达诉求是心理健康表现。
上年纪的不知道路,能用话语说出诉求,就是心理健康,而司机也是如此,都是心理正常表现。
2、你说了什么不重要,怎么说的很重要。
语言表达诉求了,但语气很重要,可以看出正常心理是健康还是不健康。上年纪的小心翼翼问路,不健康;司机带着情绪给出答案,不健康。用情绪方式表达诉求,属于出力不讨好,明明帮助别人,由于表现出来的不屑一顾,让对方心理不舒服,甚至得罪人还不自知。
换个说法,你做了什么不重要,你做的是否满足别人需要很重要。
3、寻求帮助时候可以先防御一下,强者能示弱。
比如问路时候,先说一句“对不起,打扰一下”,打断别人说话时候,先来一句“对不起,打断一下”,寻求帮助时候,先来一句“打扰了,我需要您帮助”。
不要小瞧这句“对不起”,表现为主动示弱,需要心理强大,反过来说,也是自我防御的一个方式,先把自己放低。
公交车这个见闻启示,对于旁观者来说,就是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键是,当我们帮助或者寻求帮助时,能去做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