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语文组全部语文老师都去听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
两位年轻老师选取了七年级的一篇经典课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对我而言,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它是我之前多次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桥梁。
这个季节不是紫藤花开的季节,我也不确定授课班级的学生是否知晓校园也有紫藤萝,授课老师没有提到。
两位老师的教学课件估计都是临时下载的现成的课件,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新和个性化教学。尽管课件中包含了教学所需的许多元素,但过于依赖它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第一位老师严格按照课件的顺序进行教学,其实就是念课件,课件里面的内容相对较多,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参与度,整个课堂几乎都是他自己在自说自话,学生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其实这不怪学生,因为他更多地是在进行知识的灌输,而非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和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位老师呢,视频导入的时候还不错,让学生通过观看紫藤萝瀑布的视频,走进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她对基础字词的识字比较重视,但是整个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读课文的环节,问题设置呢也有写乱,前后衔接不上。
这两堂课都不吸引人,别说学生不喜欢,我也不喜欢,虽然我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观课结束后评课环节,一位老教师的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仅能够准确地指出两位老师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还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两位授课老师也是虚心接受建议。
哎,不是学生不喜欢语文,是语文课实在是太压抑了。要知道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
有人反对新课标,觉得语文还应该是传统教学的好,其实我觉得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的任务群设计,我们都应该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去主动思考和发现,才有可能让他们喜欢上语文。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否则哪怕你累死,也难以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