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相信这个名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但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始终那么浅薄,只知道他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几篇有名的诗作,除此以外,一无所知。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了解这位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年生于河南巩县,于770病逝,712年正是唐玄宗登基的第一年,即先天元年,同时也是开元盛世的开端,所以说,杜甫见证了盛唐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也目睹了安史之乱,人间沧桑,民间疾苦,民不聊生的惨状,历经磨难与沧桑,这也深刻影响了他所作的诗篇风格,甚至被后世称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早期经历
杜甫,生在京兆杜家,京兆杜家历朝历代多为官,名人辈出,算得上是京城的大家了,杜甫从小过着这样富足安逸的生活,同时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好读诗阅籍,7岁便能作诗,15岁闻名。20到35岁时,杜甫开始了他读书和漫游江浙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作下了震古烁今的豪情诗篇《望岳》。“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时杜甫才24岁,这首诗表明了他对前途抱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的少年想要一展才华,完成自己的抱负,全诗豪气万千,从中不难看出诗人的才华出众,文化底蕴深厚。
二.仕途道路磕磕绊绊
35岁时,杜甫来到了长安,那时杜甫一心想要谋取功名,希望能得到重用,他虽有才华,却并不被人看重,最后也就被分到个兵曹参军的小官,也就是个看守兵器的芝麻官。
悲愤之下,写下了《遣怀》《瘦马行》《宿府》等诗篇,抒发自己的不平,《宿府》中“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写出了诗人处世艰难,如安栖一隅都十分勉强,悲凉深沉,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绪。
三.安史之乱的爆发
仕途不顺的杜甫,祸不单行碰上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了“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安禄山,史思明起兵范阳,举兵攻打洛阳和潼关,战火从河北渐渐烧向大半唐土,原本繁华的唐朝顿时烽火连天,哀声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困苦不堪,日子过的及其艰难。杜甫也是一样,日子原本过的就不如意,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
杜甫忧国忧民,据说杜甫看到这山河破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回家后,一夜白了头,当时他才44岁。但就算他有一身才华,面对如此灾难也是无可奈何,于是走上了兵慌马乱的流亡生活。
四.流亡生活
和普通难民一样,杜甫也承受着兵荒马乱下的惊恐,饥荒以及疲惫,大批的难民饿死,被抓,甚至被蜂拥而来的难民践踏而死的也不在少数,叛军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都不放过,一路上杀声四起,逃离洛阳的道路上,鲜血染透了土地,一片血腥的场面,就像“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景象。之前空前繁荣的景象,转瞬之间变成了炼狱。
遭此浩劫,杜甫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同时,他的生活也过的越来越艰难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作出了《登高》《登岳阳楼》《兵车行》《石壕吏》《奉赠韦左丞丈》《月夜忆舍弟》等诗,抒写了当时难民和自己的落魄困苦的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
《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月夜忆舍弟》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描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景象,以及自己穷困的生活。
晚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在悲凉交加的情况下,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
杜甫一生都不被重用,但尽管如此他依旧忧国忧民,一直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责任,他让诗歌走进了生活,也让生活走进了诗歌,他深入民间,见了民间疾苦,他将事实写进了自己的诗中,痛斥着战争对人民的深刻打击,真正做到了无时无刻为人民着想,他不愧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网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