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一到三

由一到三

作者: 青箬笠0 | 来源:发表于2022-05-24 18:25 被阅读0次

    余映潮老师《行路难》(其一)课例研讨

        短短的一首乐府诗(82字),用一节课时间来教,教些什么?放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许自己会反反复复念叨字词句子的意思。看余映潮老师教些什么,让一节课丰富丰厚丰美。

      一、背景材料补充

        余老师的课从不拉杂拖沓,总是开门见山,直奔课题。一上课,余老师就告诉大家,学习《行路难》(其一),出示背景材料,让大家读。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一入课,就让学生进入《行路难》的情境,对《行路难》有一个整体认知“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余老师说,经典作品,不能少了丰富的背景材料。需要补充哪些背景材料?或者是关于这一个作品的写作背景,像这里的背景材料。这也许是一般老师都能想到做到的。或者是关于要学习的文体的知识,如余老师在这里接下来展示的“乐府诗”的知识,记得《乡愁》中,余老师就补充了“乡愁”“乡愁诗”的内容。《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余老师还补充了苏轼“密州词”。还可以补充作品评论,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补充的叶嘉莹先生关于苏轼词的评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词特点,推进课堂学习。精选材料,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深入学习铺垫蓄势。想想自己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为什么浮在表面不能深入,为什么不能精彩纷呈,为什么不能亮点频频,学生为什么不能有余老师课堂学生那些令人惊叹的见解认识,和丰富的语文材料补充有关吧?课堂上丰富的专业的语文知识,是余老师语文课富有“语文味”的一大亮点。如果学习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自己该补充哪些背景材料呢? 

      二、必要的讲解

      余老师一向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扎扎实实的字词学习,是余老师语文课的必备内容。这里,余老师讲了四个字“羞”“直”“箸“济”“长风破浪”“云帆”。“羞”“直”是通假字,“箸”“济”,书面语色彩浓,“长风破浪”“云帆”有气势有诗意。余老师总能找到最需要讲解的点。一篇文章教学资源丰富,教什么,是老师的教育眼光教学智慧。古诗文中,找到学生可能理解困难的字词教,找到更富有内涵的字词,余老师总是做得恰恰好。

      理解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余老师出示整首诗的意思,学生齐读。有了前面的“吟读”“说读”,学生对这首诗能够大致理解,这里,再一次展示全诗意思,读一读,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更深一层的,更丰富的。

        三、读出韵味

      这节课,余老师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是层进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一点点深入。

      在“吟读”环节,余老师发现学生朗读时节奏处理不太恰当,指出,这首诗应该是“四三节奏”。说实在,自己教这首诗不止一次了,这点,自己竟然没有意识到。如果“二二三”节奏,感觉好像有点轻快,“四三节奏”,更适合表达惆怅的情感。其次,读出抑扬。这首诗,感情跌宕起伏,读出抑扬,韵味就出来了,诗的情感就把握准了方向。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基础上,余老师把重点放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全诗最高音。这时,学生已经多角度感受理解甚至赏析了诗句,这时候的读,学生就能够走进李白那颗激荡的心,读出李白的憧憬自信乐观。

      “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余老师聚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的读,不仅仅是理解,更有对诗句的赏析。理解诗句意思,更进一步欣赏诗句比喻、用典雅致的高层次的表达技法。

      余老师的朗读指导,由基础的节奏、抑扬,到理解,到高层次的赏析,读出丰富的语文味道。

      四、课中微型讲座

      这节课,余老师穿插了两次“课中微型讲座”,一个是“警句”,一个是“用典”。

      第一个“微型讲座”,是在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的后段,学生充分感受理解诗句后,余老师把内容聚焦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全诗最高音,是全诗最美的句子。这两句诗超越了作者、时代,成为警句。余老师插入了关于“警句”的微型讲座。为什么余老师要把学习目光集中到这两个句子,看余老师的“微型讲座”,就不能不赞叹余老师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了。在这一微型讲座后,还用《己亥杂诗》(其五)印证,深化理解。虽然是一则附属资料的诗歌联读,相对于单纯教一首诗,无疑丰富了课堂内容。

      第二个“微型讲座”是在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后段,是在理解欣赏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后。这两个句子,运用典故,既委婉含蓄,又富有表现力。余老师插入了“用典”的微型讲座。然后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印证,加深理解。

      如果自己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可以进行什么内容的“课中微型讲座”呢,如何把微型讲座与课堂学习衔接好呢?

      其实,纵观两个学习活动,有点像诗句,形式整齐,内容变化,满满的诗意美。

      通观这节课,除了诗歌学习中的常规的朗读,理解诗句,更有着多样的活动丰富内容,背景材料补充、诗歌知识讲解,微型讲座,诗歌联读,由理解诗歌,到赏析技法,由一首诗,到三首诗。

        如果自己再教九上第三单元《诗词三首》,该如何教呢?可以在哪些方面丰富课堂,由一到三呢?作品风格,写作技法,文化积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一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xs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