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时代
如果将中华文明视为上下五千年的话,那么在上一个二千五百年由尧、舜、禹、汤、文王、周公一直到孔子,基本上就可以视为人类与天地神灵直接对话的时代,因而可以称为神话时代。
在神话时代的人类深信只是上天、上帝才拥有引领并主宰人的权威与智慧,因而在人类社会中想要成为首领、王就必须获得上天给予的权威,否则一个不能替天行道、顺天承意的人会将整个族群带向自我毁灭。这就涉及到了人类社会里关于权力的获取、权力的行使、权力的监控这一亘古不变的命题。
上文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古经--《易》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中国的古经--《尚书》
《书》也被称之为《尚书》
专家说那是上古时期的书故而称为《尚书》,其实不然,小编要以新的视角来和大家分享啦!
仔细看一下“尚”、“书”两字都含有一个“口”字,这个“口”在这里代表着独特的意义。

“口”在远古时期表示人在神灵面前祷告诉说时场景的呈现,后来专指器物(在祀时承载祷告词物体)。
例如‘祝’、‘司’、‘告’、‘誓’、‘命’等,但凡与“口”有关的文字都与祷告上天神灵有关,
‘尚’:表示在神殿内向上天、神灵祷告时呈现的场景,
‘书’:指将刻录的祷告词放入祭祀的器物内(在祭祀的器物上刻录祷告词时的形态。)
《尚书》便是古代祭司们在神殿向神灵打的契约(命)、誓言(誓)、祷告词(诰)的统称。

现代之《尚书》
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是两汉时期整理过的,记录了由帝尧时代开始,经由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直到春秋中期的秦穆公,中间跨度近两千年。
祭司们经由后期整理的《尚书》呈现给世人后,从而让世人增添了很多不可确定性······
不确定性来自哪里?
因为后期的祭司们在整理过程中是根据器具铭文和大量的神话与传说来构建,便成了众多人神话后的迹象,然而这又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为什么呢?
我们要了解,周代春秋以前出现的文字与记录都只涉及到接收天意、与神灵对话的职能,如此神圣的符号不可能会为某人或为社会做传记。于是,随着时间的久远,远古时期的圣王及事迹以神化、传说的形式而留存
《易》和《书》的区别
《易》是属于古代巫师占卜词的刻录
《书》是属于古代祭司祷告词的刻录!
巫师与祭司都属于事奉天地神灵的神职人员。
-
巫师是以天地鬼神为对象的接收占卜活动,‘工’为其主要器具,以手持具为‘左’,接收天意、祈求神助为‘佐’,巫师、神巫女性居多,仪式场所为‘寺’;
-
祭司是以祖先灵魂为对象的祭祀活动,“口”为其主要器具,以手持具为‘右’,拱手祷告、祈求神灵守护为‘佑’,祭司、大祝男性居多,仪式场所为‘庙’。
之所以区分开来是涉及到圣职人员巫祝之间的神权争夺与日后的王权形成有着深刻的关联。
殷周两代的权力更迭其实就是巫师从神位衰落而由祭司掌管神权的过程。
-
殷人重巫术,女人地位崇高;
-
周人重祭祀,男人掌神权。
在殷商时期并没什么所谓的国之重器,以《易》为神圣核心,出土大量的甲骨文;
在周时期,《周易》被整理定型也意味着没落,神圣之物由祭祀重器‘鼎’代替,天子九鼎便是王朝获得天命的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