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无止境:禁锢你的从来不是环境
我们似乎身处在了一个乐于抱怨的环境当中。
有些人乐于抱怨,爱上抱怨,是因为这样可以减缓内心的焦虑,可以换来自己的心理满足。抱怨让人们获得了平衡,让人们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庸懒下去。
我们早早的没有了追求,没有了理想,丧失了情怀,于是看到美好的事物,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便是置身事外,仿佛与自己不在同一个宇宙。偶尔我们也会表达一下自己的志存高远,感怀一下自己的昔日宏图,然后大大方方告诉自己和周围,我曾经是多么的美好,也曾对世界充满充满期待。现在,我只是经济大潮中的行尸走肉,无须意义便也活得乐呵呵。 、
这是大环境,我能怎么样?!
人生如烟,一晃十年。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油腻中年男,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三等人”(等待发工资、等待放假、等待退休)。成长,发展……这是多么奢侈的念想!
大环境如此,我能怎么样?!
不能否认,环境对我们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们不足百年的身上有着五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基因,“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芯”,这是环境的作用;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个节点,既是父母的子女也是子女的父母,既是单位的职工也是单位的同事,我就是环境的作用。
可是,我们也知道,人类能够进化发展到现在,就在于摆脱了环境的束缚而努力的成长。对于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话题,能束缚你的从来就不是环境。不是房子,不是车子,不是位子,不是票子,不是孩子,也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成长一直都是自己的心里。
有人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某某某”;有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选择总是有机会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放弃成长,只是自己与生命的妥协与懦弱。
1978年2月,有一个青年走进了学校,他28岁、初中文凭,原是一名工人。但是,就是这个青年,三年后,1981年2月,就获得了全省“优秀班主任”的称号。他还给中国教育界留下了这样一些名言: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多互助,少互斗;多吸收,少批判;多自信,少自卑;工作多研究,少重复;多开放,少封闭。
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在挖掘自身潜能上。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
这个人的名字叫魏书生。
吕叔湘先生说:“魏书生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的教育家所能做到的……我要是年轻一半,我一定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
魏书生用其40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你所身处的环境可能有好有坏,但都是你成长的条件。他的自律大多数人做不到,不是因为身处的环境更遭,而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变苦为乐而且乐此不疲。他说,读书是享受,写作是享受,教学是享受,散步是享受,生活中的一切都享受。
有些人受困于环境却能不断成长;有些人坐在培训现场却灵魂出窍,除了抱怨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学习。
2018年,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背景走红。许多人以“葛优躺”的姿势在自家的沙发里感叹和羡慕着“岁月不曾在杨丽萍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而对自己是多么的不公。
杨丽萍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年岁的增长,就放弃自己成长与发展,即使在她物质和精神都非常丰足的今天,她的成长依然从未停止。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成长没有因为岁月减少一分一毫。
如同汪峰在《存在》中追问: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这个世上,多的是“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足百年的人生,我们更需要的是,生命的怒放。
因为,真正能够禁锢我们的,只有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