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298749/04a2f556aaa6534b.png)
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小世界,其自洽性
文学话语具有自指性,它的话语系统是封闭的(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说它不指向外部世界(虽然源头是外部世界和作者的关联,但关联也不是简单关联),而指向作品自身,在自身之内自洽。也就是说,如果用现实逻辑来判断作品,那么就没有孙悟空也没有猪八戒,也没有贾宝玉也没有林黛玉。文学语言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生活逻辑甚至逻辑学意义上的逻辑都不适用,而是文学艺术的美学逻辑,也就是诗性逻辑。诗性逻辑容易让人想起逻辑,所以“诗性意会”也许更准确。(理论界没有很好说明)
比如《局外人》第一句就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如果生活中这样说,会很突兀,而且有些让人难以接受。可在文学中,语言是一种“诗性意会”,解释在自身,用生活逻辑或者理性逻辑就无法解释。
比如语言的音韵节奏。朱光潜说,表示哀伤,宜多用阴暗低沉的文字,表示乐感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假如按照生活逻辑,是不必要的,甚至让人觉得做作。但文学语言就需要通过音乐节奏的形式,强化内容,或者说形式就是内容。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比如跳舞就是走路的陌生化,唱歌是说话的陌生化,文学语言是口头语言的陌生化。如果用说书人的口气写三国演义,审美价值必然会降低。陌生化程度在不同作品中程度不同,诗歌最深,散文小说次之,有的后现代小说很碎片化,挑战读者的审美习惯。
在文学小世界里,我们阅读的态度是审美的,写作的姿势也是审美的。
自指性的整一和谐,形成其自洽性,也就是诗性意会。自洽性要求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不能跳戏,也不能按照现实逻辑来判断,而应顺应其自身的意象秩序:诗性意会。也因此,一般说来,解读都是作品的一种破坏(不是说解读没有价值),因为它的特性本身就是意会的,审美的,拒绝解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