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敎”字由“攴”(表示手持器械施教)和“爻”组成,后来增添了表示儿童的“子”,形成了一个会意字,即通过手持教鞭和儿童的学习来表达督促、引导学习的意思。这种字形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教育方式,即严格的棍棒教育,体现了“上施下效”的传统教育思想。
现如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多说、不能打骂学生的状态,和创字本意严重偏离,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严格意义上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是对的,至少老师有“戒尺”在手,具有一致认同的惩戒权。而现实中的孩子,家长对他们说一万句好话都不如打一下管用,在学校里当然也是如此。既然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有的家长教师教育一下孩子就“全力以赴护犊子”,生怕自己孩子吃了亏,动不动就拨打求助电话?这从侧面强迫教师不要、不能管教自家孩子。既然如此,何必非得把孩子辛辛苦苦送到学校,还不如留在家长自己管!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敢管教学生,这也导致离“教”字的内涵越走越远。这是今日教育的痛!
未来,随着多胎政策的落实,家长育儿意识增强,教育的明天一定会回归“教”的本来样态。我们拭目以待。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17527/b966440196d8762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