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语境之外
理解公约点,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公约。公约,肯定不是一个人搞的东西。最小公约,必然只能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而最大公约,将包含所有人在内。
这就是我们提倡喆学的原因。
因为喆学是从最小公约起步,至少先在两个人之间达成共识,然后再扩展共识范畴。
喆学的创立,始尚者三:慈天元、赵永昌、赵登亮。
函三为一,也有“孙永亮”的说法。
++--,口口相因,于是有喆学。
目前喆学已超越了三人圈,而成为一项由更多人参与进来的事业。
从理论到工程技术,从个人话语权,到群体的权益微积分,正逐步展开。
语境兄公约点的提法很好,而我们,则在实证公约点法则。
喆学的主题是互联统一,喆学的美妙在实事求“昰”。
“昰”,即天地人合参的自然公约点。
一无“昰”处,则公约无从谈起。道立于“昰”,则天心无改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喆与哲,原本音义相同。不过我们赋予了喆学为哲学2.0版的说法。
哲思,一个人冥想就有了。
喆思,至少要在两个人之间形成共鸣。
中华大道太一绝学(即喆学),这是韩秉欣老师的定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