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社会的金融的逻辑

中国社会的金融的逻辑

作者: 好好种地 | 来源:发表于2017-11-28 10:21 被阅读15次

    起初买这本书好象是因为在其他人的书里面提到了,就买了,但一直没有空看。最近有空了,才拿出来看看,的确有很多的不同,获取了新的知识,也解开了心中的一些疑问。授业、传道、解惑,优秀的老师可以做到,优秀的书籍也可以做到。

    陈志武教授与其它的经济学家不同在于:他真正了解并思考过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找到了中国的金融业不发达的社会根源。他是从家庭出发、从传统的儒家和宗族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他也了解西方,了解西方的经济史,知道资本主义及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看了这本书,一些知识可以串起来了,可以了解一些大的社会背景,也知道有些固有制度和文化的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对当下的一些思潮和言论就释怀了。比如,父母抱怨子女不孝之类的。其他经济学家,只是学了西方经济来传授西方经济,而不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来分析中国、对比世界,显得有些鲁莽,生硬,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另外,这本书的很多文章是在报纸上刊登过的,为了照顾大众,文字就非常地通俗易懂了,读起来没那么辛苦。当然,这本书有缺点,如果你看过陈志武教授的其他书的话,有些观点是重复的,作者也未过区分。这本书里面也包含一篇翻译后的论文,可以满足学术阅读的需要,用词及逻辑都非常准确、严密。总之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首先,作者对金融的定义就很简洁。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等等。

    而且在产权方面,作者引用了一个西方的观点,我也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这篇原始文章,可以很好地学习一下,看看“第三只眼”的观点。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一个基本前提,即存在一个保护产权关系的法律体系。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可靠的法律体系,人们无法预期从事交易的结果,无法知道从交易中获得的利益能否属于自己。经营、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人们停止交易、不愿投资;如果他们还要做这些交易或投资行为,交易成本将高得令人难以接受。因此,法律秩序的缺失,必将导致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停滞。

    对一些东西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很新颖的。作者从小生活在湖南的农村,一路求学至耶鲁大学,而后又回国任教,一直没脱离祖国的土地。一个敢于正视自身不足的人值得尊敬,一个有胸怀能接受不同观点的人更值得赞赏。

    国粹派喜欢说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而中华文明是更高境界的精神文明。西方物制裁生产对东方发达并不必然意味他们的精神文明就落后,而东方的物质生产落后也并不必须意味交们的精神文明就先进。 会不会是东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落后呢?

    1)精神生活丰富的前提是精神食粮供给丰富,学术和文学艺术是其主要源泉。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学术一直围绕着儒、法、墨、道家打圈,...而且总体上没离开对早前经典的解读和再解读,并且这些哲学与文学发展基本限于士大夫的小社会内,对绝大多数人为文盲的社会的精神生活影响有限。

    2) 或许有没有以宗教或者理性学术支撑的精神文明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生活重点放在精神追求上,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生活。

    3)中国文化的核心重点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这必然抑制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对于儒家文化的害处,作者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看到了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纠缠于那么多的“国学大师”,那么多的狗屁经典,其实真正要学习的先秦文学,他们的简洁的文字及思辨能力,而非后来几个神经病“大师”发扬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人性的解放才是最主要的。是有点激动,因为看这本书的同时,我还在看《巨婴国》,正常书店里买不到的书。

    儒家文化长期主导中国社会必然会产生两种后果。第一,相对于家族而言的外部市场难以有发展的机会。市场的特点之一是交易的非人格化,是跟陌生人的交易,是只讲价格、质量的好坏,而不必认亲情。因此,“家”之内的经济交易功能太强,外部市场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此消彼长。第二,由于陌生人之间的市场交易、利益交易机会有限,在这样的社会,就没有机会摸索发展出一套解决商业纠纷、执行并保护契约权益的外部制度架构,合同法、商法及相关司法架构就没有生长的土壤,血缘关系之外做交易的交易成本就无法降低。

    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作者也分析了其历史原因。

    但是,一方面由于宋朝的市场发展的确触动了儒家的家庭功能和结构,导致一场文化讨论,就像时下正在发生的儒家文化大讨论一样,宋朝新儒到最后把中国人重新带回家庭,排斥商业,减弱市场的空间;另一方面,蒙古人入主中原也中断了中国市场化的进程。明朝初期继续了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国内外市场,给中国人又一次推动陌生人之间交易的机会,当然也能同时促进有关制度架构的发展, 但随着永乐之后的海禁,中国再次失去现代金融所需要的法治架构的发展机会,中国人再次回到“家”的怀抱,靠家庭家族而不是靠市场交易达到经济安全、利益交换和精神安逸。血缘、人情重新胜利。

    解决中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出路,不是回归儒家传统,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位中国的家庭、家族,不再强调刚性的、阉割个性的“三纲五常” 与名分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平等、自由和人权,强调自由选择和自愿结盟,把家的核心定位在感情交流和爱上面。

    洋务运动后向西方学习的风气直至今天,也只是学了工业制造,而且真正的法律体系,社会运作体系,与古老的中央帝国仍相差无几。

    同是洋务运动时期引进的西方技术,工业制造技术到今天基本在中国水土相服了,而金融技术却还在艰难地融入中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经历?技术上的原因在于,“硬”技术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们的引进不涉及制度,对制度要求不高;相比之下,推出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金融品种容易,但要人们“信得过”金融契约的交易,放心自己不会被别人骗,放心属于自己的权益总能拿得回来,这就要求有相配套的契约制度。工业技术和金融技术在中国的这种经历差距,也是以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方针的必须结果。

    对于五四后的启蒙运动,虽然在文化上、制度上引进了一些,打开了厚重大门的一条缝,但真正的经济方面是欠缺,社会是个整体的系统,要学习就必须整体学习,结合自己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四运动启蒙时期,自由、民主和科学等观念和理论引入中国。此后,更多知识分子对传播这些现代理念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回过头来看,我认为,那些年代的知识界实际上漏掉了一个关键点,甚至被误导了。第一,他们没有认识到产权制度对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基础作用,甚至认为公有制反贼而是通向民主、自由之路。试想,在没有私有产权的情况下,我们靠什么去伸张、保护个人自由、民主及其他权利?没有自己的财产,就没有基础去主张自己的权利、去维护法治,就只能听任别人安排。

    第二,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外在的发达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没有外部金融市场,中国人就无法摒弃“孔家店”。如果真的把“孔家店”打倒,最后你会发现,你一个人孤零零的,既没有市场给你提供生活保障、帮你规避风险,又没有“孔家店”给你提供经济安全,最后你还是要回到“孔家店”,你会发现家庭还是你唯一能够依靠的。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为了类似的经济交易功能,使农业社会内人际交易成本尽可能小。我不是反对家庭,家庭极其重要。只不过,我认为家庭应该被定义在情感交流上,其目的是给我们提供感情和精神归属上的安全。

    总之,这是本好书,可以让你的思想自由,对很多社会现象释怀,值得一读。但与作者其它的书有点重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的金融的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ls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