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是随手翻开一篇,题目是《文人无文》,仍然出自《自选集》。
鲁迅先生做这篇文章,起因是某报的张先生“要求中国有为的青年,切勿借了‘文人无行’的幌子,犯着可诟病的恶癖。”
百度了一下,“文人无行”中的文人,指的是常常玩弄文字的人;无行则是品行常常不端正。这样的解释是很模糊的,什么叫“玩弄文字”,何谓“品行不端正”,都没有具体的说法。根据民间的说法,文人的无行就是言谈举止与常人不同,不“正常”,疯疯癫癫,动辄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最典型的是魏晋那帮名士,终日醉酒的,在家里打光屁股的,半夜三更出门访友,到了朋友家门口却又掉头就走的,一个比一个疯。对了,那个陶什么明来着,放着好好的正处级干部不当,回去种地,不挨饿才是怪事。还有唐代的李白,把五花马和过冬穿的棉袄卖了换酒喝,喝酒时还跟月亮干杯,也是疯得不行。再看他写的诗,“白发三千丈”,有那么长的头发么?
鲁迅先生文中那位张先生的说法与民间接近,他说:“所谓无行,并不一定是指不规则或不道德的行为,凡一切不近人情的恶劣行为,也都包括在内。”
张先生的“不近人情”,包括了搔头发和舐嘴唇等“恶癖”。
来看鲁迅先生怎么说:“但中国文人的‘恶癖’,其实并不在这些,只要他写得出文章来,或搔或舐,都不关紧要,‘不近人情’的并不是‘文人无行’,而是‘文人无文’”。
文人还可以无文?不写文章的人怎么可以是文人?
原来民国时期有的“文人”是这样成为文人的:
“拾些琐事,做本随笔的是有的;改首古文,算是自作的是有的。讲一通昏话,称为评论;编几张期刊,暗捧自己的是有的。收罗猥谈,写成下作;聚集旧文,印作评传的是有的。甚至于翻些外国文坛消息,就成为世界文学史家;凑一本文学家辞典,连自己也塞在里面,就成为世界的文人的也有。然而,现在到底也都是中国的金字招牌的‘文人’”。
鲁迅先生指出的这些现象,怎么看怎么眼熟,最熟悉的是文学家(名人)辞典之类。网络上,纸质书上,作者简介中时不时可以看到很多“世界”名人。至于著名作家,著名诗人更是随处可见。在某平台上,看到一个网名,直接就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简介中不消说已经录入《世界名人录》和《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远的不说,我认识的一个副杂店老板,业余爱好书法,且只写一个“寿”字,居然多次获得了世界书法大赛金奖,而且同样录入了《世界名人大辞典》。为了成为“名人”,某村小教师踊跃参加各种征文,不惜倾家荡产,终于获奖无数,获奖证书和各种奖杯堆了一屋。至于在下本人,也多次收到各种辞典编委我已经成为名人的通知,当然,前提是交钱。可惜我这人爱财如命,白白放弃了好多成为名人的机会。
鲁迅先生也是大惊小怪,不知道后世“无文”的文人多如牛毛。民国那些能拾些琐事编成随笔者,至少会编;能把古文改成自己的作品,得懂古文;尤其是翻些外国文坛消息的人,前提是会翻译外文;放到现在,他们已经是很了得的文人了。鲁迅先生恐怕很难想象,如今连句子都写不通顺、病句连篇的人,只要出得起买书号的钱,早已“著作等身”,其中好多都是“世界名人”。
倘若当真热爱文学,倘若只是自我陶醉,文人无文似乎无可厚非,要命的他们还要去辅导青少年,要把孩子们也培养成文人。
由此看来,无文的危害远胜无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