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令人吃惊的没有尼采生平的只言片语,期望看到哲学家发疯八卦的读者恐怕将会失望。
仿佛要与“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名称完美地契合,埃里克·斯坦哈特显然认为相比于抑郁、年少成名、晚年精神崩溃这些人们对于伟大人物津津乐道的尘世现象,思想的解读、吸收、理解的批判其实才是重点,否则将是舍本逐末。
全书分为导论、宗教、知识、权力意志、群体和个体、永恒回归六个部分。
1导论
尼采的哲学是在形而上学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批判的基石在于指出前者必然导致的逻辑悖论和命题的消解。作者首先举出镜子的例子类比心灵,我们身处世界之中,心灵就是对世界的自我映照、自我反映,它看到自己在看世界,因而没有外在性的对世界的解释或绘图。
主流的形而上学否定世界的真实性,主张世界是一个幻影,一个噩梦。尼采说,否定世界真实性的心灵这时也就否定了它自身的真实性,因为它就在世界之中,而上述说法将造成逻辑矛盾、自我解构,成为毁灭世界的自杀,是思想的自欺。这就像一个人看镜子,并说:“镜子中反映的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这一判断正确,一切都不存在,做出判断的人也不存在;但是不存在的人不能做出判断,而且不存在的镜子也不能反映不存在的人。所以这个人所说的不可能是真实的。
在此基础上,他强烈地批判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式的宗教权威——后者努力宣称有一个和我们这个世界相反特征的世界存在——,批判超自然主义和禁欲主义。二者的根源都在于对现世的否定,超自然主义坚持另一个世界才是这个世界之外最终的处所,是纯洁、坚固的真实,现世变动不居,前者不会变化;禁欲主义给超自然主义加上了一个否定性的价值判断,现世丑陋而罪恶。禁欲主义的超自然主义的破坏性在于:剥夺了现实性的价值、意义和真实性,导致自欺和自我堕落,造成道德的悖论:它像一面否认自己反映功能的镜子,“从道德的立足点来看,世界是不真实的。但是就道德自身是世界的一部分而言,道德是不真实的。”
这种观念最终滑向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如果悲观主义是真实的,那么生活没有真实的价值,那么自洽的悲观主义者也是自我摧毁的:在实现悲观主义的真理时,自洽的悲观主义者将自杀。”而虚无主义会导致深深的病态——一种生活的自我堕落,既然没有什么真实可言也就无所谓追求,最初的节食将变成系统的厌食症或自饿,虚无主义颠覆它自身。
尼采的核心主张在于“任何对世界的透视都是内在的,因而任一对世界的透视都是自己透视自己,那么任一对世界的否定性透视就是否定它自己。”这就像“任一规则都有例外”这一规则一样荒唐。因为我们整个地在这个世界之中,如果我们否认这个世界的价值,我们也就否认了我们自己的否认的价值。如果我们给这个世界判死刑,我们也就给我们这种死刑的判决判决了死刑。
禁欲主义的超自然主义是自我否定,是道德病态、仇恨生活、仇恨世界的透视,狄奥尼索斯自然主义映照的是对世界真实的自我解释,“于是被解缚的精神以一种快乐的、充满信任的确定性站在宇宙之中,相信只有那些分离的、个别的事物将被抛弃,而在整体上,任何事物都将被救赎、被肯定。”

2宗教
尼采不是无神论者,他不仇恨宗教,仅仅仇恨宗教的超自然主义和禁欲主义,它们否认尘世的价值,既消极又悲观,因为绝对的否定性而反驳了自身。“上帝已死”仿佛是尼采哲学的标签,哲学家仿佛截断了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的河流,引向自己开辟的截然不同的道路;但作者告诉我们,尼采对基督持有十分肯定的态度,“基督教的错误在于它不做基督命令的应当被做的所有那些事情”,他反对的是保罗对基督教的歪曲——“通过保罗,对世间的深刻的仇恨进入了宗教。”
尼采的哲学是超越神论,它不是有神论或无神论,而是否定有神论的反面——无神论。和想否定上帝相比,他更想把我们从上帝被使用之处救赎出来,因为禁欲主义用仇恨传染了上帝。
他主张宗教自然主义,我们应该肯定这个世界,肯定我们的命运。宗教自然主义加上命运之爱就是狄奥尼索斯代表的生命的丰富性。复活不是在任何别的世界,而是返回我们的人生,因为宇宙的历史重复它自身,永恒回归意味着一种没有任何审判、补偿或惩罚的复活。

3知识
尼采哲学惊世骇俗的一面在于他几乎批判形而上学的全部,仿佛在进行哲学领域的法国大革命,要砍断旧世界的全部枷锁。这究竟是他哲学的表象还是本质,我不敢妄言。在认识论中,他批判概念的虚假、实体和因果关系的虚构性。
尼采认为概念是幻想和自欺,“概念是通过专断地去掉这些个体的差异和通过忽略掉这些有区别的方面而形成的……通过漏掉个体的独特性,我们获得这个概念。”
他同意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一个虚构,“其目的在于指称和交流而非解释。”科学不可能达到客观性,只是让我们学会越来越准确地描绘我们自己。
“自觉的科学,只要它认识到一切知识都预设了自我知识,就一定认识到所有的机械推动力都是权力意志……使用因果关系的任何科学预设了意志,并且从而预设了权力意志,并且不得不承认那个预设以便成为客观的。”
“尼采的理论——世界是权力意志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是基于他这样的认识论主张:一切认识都是自我认识,因为世界上一切逻辑上可能的透视都是来自世界内部的透视。作为关于存在(一个本体论的假设)的客观假设的权力意志是从他的认识论那里发源的。”认识论转向了本体论。
和柏拉图所主张的“灵魂具有理想城邦的相同特性”一样,尼采的心灵具有“特殊的社会和等级制的味道”,存在的“只是一种作为协商的一致性的意志”,“自我和意志是许多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就像闪电的闪光),这些事件通过它们的吸引和排斥的方式将它们自己组织成为能自我再生产的安排。每样物理事物包括整个物理宇宙,都是在世界之中的能自我重复的事件的总体。”
评价:5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