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文彪
湘西有“四大古镇”,她们是茶峒(边城)、王村(芙蓉镇)、浦市和里耶。里耶是我的家乡,茶峒、王村去过几次,这三个古镇都在酉水河边,所以,我对这三个古镇都有很深的印象,唯独泸溪的浦市古镇依傍着沅江,仿佛是另一个地域,就一直没有去过。虽然,酉水河在沅陵最终汇入沅江,确确实实归于沅江水系,但是相对于洞庭湖或者长江来说,只知沅江而不知酉水;相对于我或者相对于湘西的土家人来说,肯定更亲近酉水而疏远沅江,因为,八百里酉水河,是湘西百万土家人的母亲河;沅江,更亲近湘西的另一个伟大的民族——苗族。而土家族与苗族,是风俗民情相去甚远的两个民族,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沅江就显得有些遥远,还自带了一些地域特色,就更显得有些神秘;而依沅江而生的浦市,自然就更加让我念念不忘。直到2019年的国庆,才有机会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

从吉首到泸溪的浦市,约一百一十公里,可以直接走高速,还可以走319国道。为了不错过沿途风景,我们决定走国道。
出了吉首城区,公路沿着峒河向前延伸,两岸的房舍,慢慢的越来越少;过了河溪镇,峒河接纳沱江后,改称武水。公路仍然沿着河流向前蜿蜒,路边常常只见树木而不见村寨,路上的车辆,相应的也就稀少下来。
到了一个名叫“潭溪”的小镇,已经是早饭时间,看到路边有一面馆,我们便下车吃面。通过询问,才知道已经离开吉首,进入了泸溪境内。
到了武溪镇,我知道这是以前的泸溪县城所在地,就停车休息,顺便看看。
武溪的城区不小,街道也还宽阔,两边的商铺,装修也还可以,还有一个工业园区。
再往前走,不久就看到一块指路牌,上面指出去往白沙和浦市的方向。
白沙镇,就是现在的泸溪县城。
当年,修建五强溪水电站,泸溪县城于二零零一年由武溪迁至白沙,这里就成了湘西最年轻的县城,与其他的县城相比,白沙的规划设计,肯定更加科学合理。
据说,现在的白沙与武溪,分别为县城的两个城区。可惜我们时间有限,就没去这个年轻的县城去看看,而是沿着“白浦公路”,直接去往浦市。
白浦公路,长约二十公里,是一条新修的四车道炒沙公路,中间有隔离带,单向两车道,路面十分平整,行驶在这样的公路上,风在耳边呼啸而过,感觉很好,十分舒服。路的右边是连绵的山,不高且比较浑圆;左边是一条河流,河道很宽;有一处地方,聚集了十多首挖沙船,我估计那就是沅江了。
沅江如神龙一样,不安分的左右游走,涤荡出很宽的河道和大片的滩涂;在沿岸稍高的台地上,留下大片肥沃的土地;同时,在河湾转折处,必定会有或高或低的悬崖,兀立于河面一侧,硬生生将河水挡住,逼迫河流转弯。
行不多久,远远看到前面突兀而起一排石壁,呈九十度角挺立于江边,而公路就从江面和崖脚中间通过。我正在努力思索这是一个什么去处时,猛然发现路边有一牌子,上书“辛女溪”。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神往已久的“辛女峰”。

湘西的地方,是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这辛女峰,就有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
清《一统志》记载:“辛女岩在泸溪县南三十里,奇峰绝壁,高峻插天,壁立水中,有石屹立如人,相传高辛氏之女化石于此,傍有石林。”意思是说,这山峰上有一人形岩石,传说是高辛帝之女——辛女站在山顶,遥盼丈夫盘瓠归来,年长月久,化为岩石。

作为古老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范晔的《后汉书》;后来的《风俗通义》、《魏略》等很多古籍都有记载。通过书籍记载与民间的口口相传,直到今天,苗族、瑶族等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仍然敬祭盘瓠和辛女,视他俩为始祖。
这是一个凄美感人的传说,故事很长,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何况我们的目的地不是辛女峰,所以,我们不能在此作更久的停留,只得继续前行。
离辛女峰不远,沅江又甩出一片肥沃的河滩平地,那平地上,隐隐有黑白相间的房舍,逶迤铺展开去,及近才知,已到浦市。
曾经想象了无数个与浦市相遇的场景,其中不乏浪漫而充满诗意的场景,因为,她不是一般的湘西小镇,因为,她是四大古镇里面,我最后认识的一个古镇,我觉得那场景,应该庄严一点,或者浪漫一点,总之,应该要有一个仪式感才行。但是,我根本还没来得及准备,就唐突的来到了一块刻有“浦市古镇”的石头面前。

这块题有“浦市古镇”的石头,初看是一块普通的象形石,仅仅只是形状有些奇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面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白色菊花。那花瓣形状逼真,层次丰富,质地细腻,玉洁晶莹,酷似路边盛开的白色秋菊。哦,原来她是石之精灵——菊花石。
以前,看到过有关菊花石的介绍,知道那是一种带有菊花图案的矿石,以浏阳的菊花石最为有名。在浦市能够看到菊花石,让我感到有些兴奋。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浦市也有菊花石矿,并且还是发现于清朝中期,并且比浏阳的储量还大。
浦市紧靠沅江,镇外临江一面,筑有十里防洪大堤。堤上还用褚红色的石头,码成了城墙垛子的形状,给人一种深邃古朴的感觉。

中国南方的小镇,若依山,就有气势;若傍水,就有灵气。既不依山又不伴水,则难以茁壮成长。浦市既靠山又临水,所以,既有气势又有灵气。
此时,站在防护大堤上眺望沅江,虽然是枯水季节,但那裸露而宽阔的滩涂,仍然让我感受到了沅江汛期的浩浩汤汤。
湘西的小镇能够跻身四大古镇,必定有繁华的商业和厚重的文化作为支撑。清朝的改土归流,民国的抗日战争,都为湘西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而沅江和酉水,则是四大古镇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她们都是依靠便利的水上运输,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可以说,没有这些河流,四大古镇根本就无从谈起。
历史上的湘西,交通极为不便,能够有一条水路通往山外,这依河而居的人们,便会想方设法的将这难得的水上运输,开发到极致:当地的桐油山货,装船下行去常德汉口,然后将日杂百货装船上行运回本地,这一上一下,就是一买一卖,通过这一倒腾,丰厚的利润就留在了这些商人的手里。
他们发财了有钱了,就会修店铺、修宅邸;如果还有钱,就会兴学堂、建庙宇。时间久了,这些大宅、学堂、庙宇,慢慢的也沉淀下来一些文化内涵,变成了一个地方的地标,就如”李家书院“、“青莲世第”成为了今天的游人来浦市寻幽探古的一个去处。


行走在浦市狭窄而深邃的古街中,两边不时出现的明清建筑以及那幽幽的庭院,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浦市当年的繁华与阔气。
三条商贸古街,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二十多座码头,还有踏虎凿花,辰河高腔……这些,可以是一批建筑,也可以是一种文化。透过这些,不难想象浦市当年的辉煌。
“骚人墨客,工农商贾,莫不以时云集于此”。沅江河畔的“小南京”,褪去当年的繁华归于今日的安静,这是现在陆陆交通发达,必然取代当年水路运输的大势所趋。但是,就如湘西人乐观开朗的性格一样,这个湘西的边陲小镇,却笑看潮起潮落,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节奏和鲜活的生活。
今天的“四大古镇”,都在积极的发展旅游产业,并且都有各自的特色,我期望,四大古镇能够像以往一样,各自撑起一片自己的天空,把“四大古镇”这块招牌,擦得金光闪闪、更加明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