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犹如在铁轨上狂飙的列车,每进个站台就是一个选择,容不得你多想,下错了站,人生的轨迹也将迥然而异。高考分数线相继出炉,那些刚从高考中奋力厮杀中挣脱出来的年青人又要面临一个人生重要的抉择,选择“211”还是“985”,选择“国际贸易”还是“经济管理”,然而几多欢喜,几多愁。
在微博上看过一句话,专业再重要,也没有专心重要。这里所说的“专业”不是大学里学业的类别,而是指在某个领域中擅长的技能,或者说就是“专门的学问”。
出于时代的需要,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以小学教育为例:在我整个小学阶段,只有两个老师,一位是语文老师,兼带品德、音乐和美术(真正上过的课屈指可数哦),一位是数学老师,兼带自然和劳动,相当的一专多能;而现在各个学科均有专业教师,不同学科的内在存在极大的差异,单凭一、两位老师绝对无法满足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也就是所说的隔行如隔山。然而,现在也呈现并蔓延一种趋势,越来也多的工作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仅仅靠“一招鲜”,并不一定能“吃遍天”;甚至会慢慢地被边缘化,直至被淘汰。
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专业即使重要,也没有专心重要。
不要迷信权威
在孩子的眼里,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男人;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无比正确;在粉丝的世界里,那些名人和明星一举手、一投足都让她们为之痴狂;这些都是权威的影响力。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的安排往往是被迫的服从,比如上司对下属的命令;而权威则是主观上的认同,歌迷追星就是其中的一种。
权威往往都具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经济学家、医生、明星……等都是不同行业的权威。股神巴菲特的一句话可以引来证券市场的风雨,医生的医嘱被病人奉为圣旨,明星的一条微博能搅动数千万粉丝的跟进,这都是权威的力量,也是专业的力量。
毫不怀疑的接受是一种盲目,对专业人士(权威)也不要盲目崇拜。事实证明,权威也会误导普罗大众。
一个社会实验即是明证:
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曾做过大猩猩选股实验,让大猩猩独写有股票代码的纸板投标,投中一个代码就意味着选中一只股票,用此方法让大猩猩挑选出5只股票。然后,用大猩猩挑选的股票组合与《华尔街日报》8位知名分析师精心计算分析挑选的5只股票相比较,在持有一段时间之后,大猩猩随机抽取购买的股票票面价值超过操盘手的股票。
同样: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安德烈亚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做了一个炒股实验。第一组学生对股票是外行,并不知道股价涨跌的内在原因,依靠极其有限的信息业余炒股。第二组学生是炒股老手,每天看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读《华尔街日报》,研究股票分析师的股评,根据源源不断的股票信息,进行专业化炒股。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学生业余炒股收益是第二组学生专业炒股收益的两倍。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虽然专业人士在某个领域具有特殊的技能,但并不表明他们无所不知,仅仅盲目地相信专业人士的建议和言论,可能会给普通人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列举的名人案例也是如此,往往这些案例都不具备共性;因为专业人士的成功经历带有偶然性和不可复制的特征,他们这样做成功了,你做并不一定同样获得成功。
重要的是,需要学会甄别。甄别就是从获取的大量信息中,通过个人的思考,分析出对自己有用的经验。怎样提高甄别能力?首先要不断学习,学习的知识越多,被误导的可能性就越低;另外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思考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也是人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自学是成长的唯一方式
既然专业并不那么重要,还有什么是重要的呢?
人的一生,80%以上的知识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回忆一下,你现在从事的工作,用到大学知识的比例有多少?能用到50%以上的微乎其微,甚至绝大多数完全不大学的专业不对口。这么说,并不是说大学不重要,上大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这个经验是最具有价值的。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工作能力超常的人往往自学能力都很强。他们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对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强烈的兴趣,并有灵敏的嗅觉。李笑来老师2011年接触“比特币”,现在传说已经是中国拥有比特币数量最多的人,现在又开始“1000小时,成为全栈工程师”项目。
自学是一种主动行为,主动学习的知识往往记忆最为深刻。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亢奋的状态;在主动学习时,调动的不只是眼睛,还有大脑,当大脑对输入的知识进行分解、分析、整合后,输出的知识才是你的知识。
何况,当下的时代已经为自学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网络上承载的知识多得难以想象。任何问题几乎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答案,同时各种公开课、教程、社群也提供广泛的免费学习平台。只会提出问题,而不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注定不会学习。(所以,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请去Google。)
所以说,自学是成长的唯一方式。
专注的力量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任何人都有成为某个微小领域“权威”的机会,除了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当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成长为“权威”,但纵向和自己比较,是否成长了;横向和同事比,是否提高了。成长和提高没有秘密,如果说有秘密的话,那就是专注。
无论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缺乏专注。这一点也不奇怪。很多人都会抱怨自己没有时间,都被无穷的琐事牵绊,在工作、家庭中反复切换,脑袋总是被塞得忙忙乱乱,根本无法专注在我们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上。
什么是专注?专注就是朝同一个方向做持续不断的努力。
著名企业家冯仑讲过:“想在人生的路上投资并有所收益,有所回报,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在一个方向上去积累,连续地正向积累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常常说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无比崇拜,其实能“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已属难能可贵。
看过的一本书中写到: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苍鹰,一种是蜗牛。苍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们拥有傲人的翅膀;而慢吞吞的蜗牛能够爬上去就是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微信公众号取为“蜗牛说”的原因。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了“10000小时定律”,他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任何学习中,抛弃干扰,专注投入其中受益最大;也许会遇到种种困难,但一定不要过早退出循环,再坚持一下,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专业和专注并不矛盾,最为理想的状态是既专业,也专心。专业和专心是共生的,要想让自己专业,必然需要专心;同样,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也必然会更加专业。所谓专心做事,即是专业。
要想成长为专业人士,你“不要迷信权威”,并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学是成长的唯一方式”,如果再能加之“专注的力量”,那恭喜你,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文章首发自微信公众号:蜗牛说(woniushuo-HF)《专业再重要,也没有专心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