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读书越是觉得自己无知,越是读书越是能“看见”大咖的成长之路也没有想象中那样的顺风顺水。读到第七辑教师发展的课堂。
政涛教授也曾有过这样的阶段:“我的第一次公开课上得很糟糕,不到20分钟,就猝然结束。师父的脸很黑,同事的脸很冷,学生的脸很懵,我的脸很疼。” 他建议“不要太在乎自己的脸面”,“持有一种钝感,把重心放在一次次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行动上,而非陷入自我懊悔的情感的泥潭中”,“需要尽早接种逆商的疫苗,提升在逆境中的抵抗力,抵抗所有与脸面有关的课堂失意和无所不在的来自他人的非议、冷漠、轻视......”,让心灵有了更加厚实的承受力。
政涛讲授有描述到了理论于教学的作用、读书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在最想要放弃的时候如同一剂强心针,便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因为理论与实践必须做到相看两不厌,政涛教授放下中学教师和县城公务员的身份,以研究生的名义,重回“理论”的怀抱,在一次次傲慢与谦卑、自信与自卑之间游弋徘徊。
理论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首要的礼物:他让我们站在高处和远处,并因此带来宽阔的视野,超越常人的眼光,这是一种清晰、明澈、富有洞察力的眼光。理论还可以该我们能力,能力远比知识更有价值。理论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是抽象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它能够让教师从密密麻麻的琐碎方法中超拔出来,形成看待课堂的强大穿透力、透析力、洞察力。理论还有助于养成思考习惯,习惯于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习惯于告诉别人“我就是这么做的”。
理论在哪里发挥价值?课堂类似于战争中的“阵地”,最重要的阵地一定是用“士兵”来捍卫的;但阵地战的指挥与策划,却必须在离阵地有一定距离的指挥部完成,而且要借助于指挥者们的军事思想、历史中的兵法理论和他们手中的地图,因此才会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说法。教育理论就是“课堂阵地”的司令部和指挥部。
所以,不要放弃对读书的信仰。课堂之美,美在读书;进入书本,回到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