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06丨如何做到真正的“反思”?
吴伯凡
在“认知与刷卡”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的问题集中在一个词上:反思。
谁都知道“反思”是好的,但问题是“我如何才能够做到反思呢?”我们虽然经常在讲“反思”,但是很可能我们并不知道“反思”到底是什么。
1、什么是“反思”?
回答问题之前,我先分享一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话,这段话是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非常喜欢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什么是反思:
“我应该不会拒绝从头到尾地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唯有作家才有的特权——在‘再版’的生活中修正‘初版’的错误。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的时候,你也就不在了。”
西塞罗的这段话出自他的《论老年》。他认为老人具有智慧是因为他的生命已经接近尽头了——当一切都开始收尾的时候,才能够看清楚前面所有事情的对错成败。因为在年轻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事情的是非,不知道事情的对错。
有时候,我们犯了一个错误,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个错误可能反而成全了你,一件很倒霉的事情也能促使你成就以后辉煌的事业;反过来,年轻时候遇到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可能到了年老时候才发现,如果没有那件“幸运的事”,你自己这一辈子说不定过得会更好。
这就像我们看电影或者戏剧时,只有到结尾的时候才能够对剧中出现的所有情节、桥段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当你身处一个场景或者事件当中时,你是无论如何没有办法进行反思的,因为你没有反思的支点,就像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一样。所以,想要有反思的机会,首先要给自己创造反思的机会,不能被动等到年老的时候才有这个机会。
卢梭说,“老年人的智慧是没用的”,因为老人即便获得了大彻大悟,也没有机会将这种大彻大悟运用到生活中去了。这就是一种无用的反思。
2、“精益创业”思维
我们可以用“精益创业”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你想反思,就要迅速完成一个循环。
当你站在下一个循环里看上一个循环的时候,你才清楚事情做得对不对。如果你一直滞留在某一个循环里,你是没办法处在这个环节的同时,去反思评估你在这个环节的对错的。这样看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反思。
比如现在要写一篇文章或者文案,如果你不能马上投入并尽可能快地完成初稿,是没办法对你现在思路的对错、优劣进行评估的。所谓“拖延症”,就是永远滞留在一个循环里,根本不愿意去完成和结束一个过程——你不动笔写,一味地想来想去,一会儿觉得这里有问题,一会儿又觉得这里很对,一会儿大彻大悟,一会儿又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正确方法是:只有把它先写出来,你才能获得反思的支点,对你的想法进行评估——这个评估就是“反思”。
3、“OODA循环”
我们讲过“OODA循环”:飞行教练让自己的学生提前40秒钟占据一个优势位置,然后自己和学生开始做模拟空战。但教练很快就制服了学生。
学生问教练,“在时间落后的情况下,你为什么总是能够找到优势位置呢?”飞行教练的回答就是“OODA循环”。
“OODA循环”是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你需要迅速完成从观察到行动这四个环节,完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循环,然后你进入下一轮“观察”,这时你已经比那些还停留在上一轮“观察”的状态下的人看到的东西要多得多了。
学生用40秒钟,甚至80秒钟都不能完成一个OODA循环,而飞行教练每10秒钟就能完成一个——他能迅速从一个场景、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事态中的表现,这就是“反思”。
事业和人生的成败取决于你完成了多少个循环。你不断进入下一个循环的时候,看你上一个循环的状态。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反思的速度和次数。
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一辈子基本上也就反思了一次,就是躺在病榻上,老泪纵横,在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对错是什么。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且是最没有用的一次反思。
划重点
1. 反思就是你迅速从一个场景、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事态中的表现。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反思的速度和次数。
2. “OODA循环”带来的启示是:迅速完成观察、调整、决策、行动这四个环节的循环,进行下一轮“观察”,你会比身处上一轮循环的自己体会到更多东西。
认知方法论-问答06丨如何做到真正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