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奋斗
80后的中年危机:三十不立

80后的中年危机:三十不立

作者: 左伊稚訾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15:42 被阅读0次
    80后的中年危机:三十不立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29+1》,讲述30岁左右的人生困境。女主林若君是一位香港普通白领,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来自普通的家庭,谈着一个普通的男朋友。她经常感慨,人生最大的矛盾就是,你有很多事“想做”,但永远有更多事“没做”,和“要做”。

    林若君就像广大青年的一个缩影,毕业以后出社会工作,越忙越茫,越忙越觉得自己和身边的ABCD变得一模一样。压力让她越来越窒息,终于在29岁的时候,她从生活中猛然抬头,却发现人生好像被自己搞砸了。

    工作很忙,挣一份不多不少的薪水,虽然有升职,但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

    很久没回家看父母,经常不耐烦地挂断他们的电话,连父亲生病都无法好好陪伴。

    和男朋友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经常吵架,不知道有没将来。

    也许一开始还会和自己说,“等忙完我就去做xx”,但渐渐地,知道不会有那一天,更可怕的是发现即使有时间,自己也不知道该去做什么,人生让工作生活格式化了。

    事业、家庭、感情一事无成,连自我,都好像辜负了。

    让人沮丧无措的“三十不立”。

    其实,连这份三十不立的沮丧,都是普通的。

    随着年纪增长,身边会有越来越多好友开始有类似的怅然。比如,一群朋友吃饭,突然有人说了句“明年就30岁了啊”,空气一瞬安静,随即众人酸涩地附和几句是啊是啊,但都不接着继续感慨,就想让话题赶紧翻篇。

    人类也许能坦诚错误,但难以面对无能。这份沮丧,连独自面对都需要勇气,在众人面前自我解剖就算了,还是留待夜深人静时独自黯然吧。

    三十岁是进社会后离青春最近的一个年龄段,这个“最近的距离”的关系使三十不立显得更为残酷。北岛写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那时”指的是青春,而梦破碎的声音就是三十岁。

    小时候梦想当科学家企业家一番大作为,青春期梦想发酵,总觉得自己以后会牛逼,马云算什么,老子以后要当中国的乔布斯。当时以为这个“以后”总会到来,三十岁时知道,这个“以后”早已死在了找第一份工作的过程里,死在了第一次给领导倒的茶里,死在了真正认清了自己水平的挫折里。

    我觉得,30岁和2000年很像,都是人们自行催眠的一个巨大谎言。九十年代的时候,老百姓都觉得不管现在条件有多差,只要千禧年到了,生活就立刻好起来了,电视空调汽车就自动会有了。2000年仿佛一个临界点,一刷新,就产生巨大质变。年少的时候也是,少年们总梦想着人生会走上巅峰,自己会和父辈过得不一样,只要到了30岁。可是,30岁一刷新的时候,少年们一脸茫然,30岁的自己和小时候期待的完全不一样。

    而且在互联网时代,朋友圈变成一个巨大的、即时的、声色犬马的成绩布告板,发小当老板了,同学开7系了,身边突然多了几百个福布斯的30 under 30的青年才俊。

    三十岁仿佛就是青春的反义词。青年时期总耿着一股劲,要和主流和长辈对着干,自己才是对的。三十岁时才发现,谁都没有错,只是那时自己太年轻。年少时觉得社会不理解自己,三十岁时觉得自己不理解社会。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好像已经丧失了方向。

    “生活好像突然没有了盼头。”一个朋友和我说。

    从毕业工作到三十岁,大部分人在社会上找到独立生活的方法,生活工作上了安稳的轨道,也好像遇到了前进的瓶颈。

    工作好像也就那回事。父辈工作的意义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是赚钱,健身,马拉松,中产消费升级,骑共享单车,坐共享专车,满屋子智能家居,一年出国旅行两次,包包从CHANEL换到Hermes。

    原来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互联网+。

    三十不立的残酷在于梦想第一次彻底的幻灭,许多人以后就不会轻易有梦了。年少时期积攒起的自我都被全部打碎,接受自己是渺小的,普通的,能力普通,相貌普通,将要度过的人生——普通。

    梦破碎的声音,是少年们心里的无声哽咽。

    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要三十而立。这个“立”,指的应该是安身立命,找到自己事业生活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在当下的时代,这个“立”更像是看清了这是一场结局注定失败的游戏,但我还是要玩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0后的中年危机:三十不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at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