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原生家庭》:改变几代人命运的书

《原生家庭》:改变几代人命运的书

作者: 瘦美成长营 | 来源:发表于2020-06-14 19:56 被阅读0次

记忆中,妈妈从来不曾表扬过我,难得考个第一名,主动做家务,都不会得到赞许。但是一做错事,就会被大声呵斥,说我没有遗传到她的聪明,做事笨手笨脚;说我写字丑,她左手(不是左撇子)都比我写得好看。。。。

后来,事实证明我真的没她反应快,脑子没她灵活。

对于她的打压,我不服气,却也没办法,技不如人。而且我也很清楚,在家境不好,同龄人都不上学、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妈妈的支持和坚持,我是不可能一路念书上大学的。

因此,我对妈妈的感情很复杂,既依赖她,遇事会跟她倾诉,同时又不喜欢她的强势,不想什么事都按照她说的来,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会吵起来。

每次吵完之后,我都会后悔自责,觉得不该跟她对着干,惹她生气,发誓下次要顺着她,对她多一点耐心。可是,下次还是很轻易就被激怒了。

我很羡慕那些感情亲密,能和睦相处的母女,想改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不重蹈覆辙,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于是看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书里没有空洞苍白的说教,也没有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通过大量真实的咨询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7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有毒”家庭对孩子童年及成年后的影响,以及“中毒”后怎样“排毒解毒”。内容简单明了,任何人都能一看就懂。

书的作者是苏珊.沃福德和克雷格.巴克。

其中,苏珊.沃福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畅销书作家,有2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在多家心理机构和医疗诊所担任心理医生和指导顾问,还在ABC广播频道主持过6年的全国性热线节目,解除了无数人的心理困扰。她的书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错!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开篇就推翻了我们许多人的一个固有观念——“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从小我们接受到的教育都是“父母是天底下最爱我们的人”,“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尤其在特别注重孝道的中国,指出父母的缺点,认为父母会伤害孩子,那简直是大逆不道的白眼狼行为。

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父母未经培训就上岗了。他们凭着本能,延续着自己父母的那套行为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说上一辈流传下来的教育方式就一定是对的?当然不是!

父母也是凡人,是人都会犯错,所以父母也不例外。

孩子没有甄别能力,家庭不幸福时,他们会本能地把问题归咎到自己身上,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如果自己再听话一些,说不定父母就不会吵架,爸爸就不会酗酒,妈妈就会更爱我。。。。

只有把父母从神坛上拉下来,承认父母也会犯错,才能卸掉孩子身上原本不应该由他们来承担的愧疚感,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长大后才能自尊自爱。

二、“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操控型父母

在这一章中,家财万贯的伊莱,为了省5块钱停车费,开车来来回回绕了20分钟寻找免费停车位,为此迟到,还差点儿丢掉一桩1800万的生意。

那么有钱,为什么还要省5块钱的停车费?通常,富人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用这找免费停车位的20分钟,他们能创造出远超5元钱的价值出来,所以富人一般都是拿钱换时间。为何伊莱要拿时间换钱?原来这种省钱强迫症的原因来自他的父亲。

“我父母是贫穷的移民,我小时候家里的境况很不好。我爸总是教导我对一切都要心怀敬畏,谨小慎微地生活。对于我花了多少钱以及买了什么东西,他都要严加盘问。‘你这个蠢蛋!你居然把钱浪费在奢侈品上,你应该把每一分钱都存起来!世道会变差的,一定会!到时候你就会需要钱了!’就这样,我简直到了一分钱都不敢花的地步。我爸从不觉得生活是一种享受,他认为生活就是无可逃避的煎熬。”

父亲把这种对生活的不安全感传递给了伊莱。后来即使父亲过世,伊莱仍旧遵从着父亲的观念。就算偶尔想要享受一下辛勤劳动的成果,买了喜欢的东西,一想到父亲的话,伊莱就没法安心享受了。

这一节,我真是深有感触。

因为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家里供你上学不容易,你要争气啊,不要乱花钱啊”。

她不许我买任何学习以外的东西,也不让我干任何学习以外的事情。

记得初中时,我花5块钱,在路边摊上买了生平第一本课外书《红楼梦》。放假在家看,被妈妈撞见,一把夺过去撕掉。她觉得买闲书浪费钱,看闲书影响学习。

高中时,第一次自主买了头绳,妈妈看见后说,“花钱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

如今我已工作成家,妈妈每每打电话过来,还会殷殷叮嘱,“不要浪费钱”。

在这种长年累月的灌输下,我确实也养成了“不乱花钱”的习惯。曾经为了省一元钱的公交费用,走了一站路。

花钱大手大脚当然不行,但是用时间换钱的行为也不提倡,除非你的时间本来就不值钱。

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花钱买服务,提升生活品质,增加幸福感,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做自己擅长喜欢的事,是很划算的。钱要用在刀刃上,该花还是得花。

三、顺从还是对抗

和父母的关系中,有人顺从,有人对抗。顺从型和对抗型虽然表现形式相反,但是本质是一样的,都不利于孩子真正独立。  

《原生家庭》中列出了以下几种对抗型行为:

1.为了向父母证明我是对的,我总是和他们争执。

2.我总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向他们证明我是自主的人。

3.我经常对着父母吼叫、诅咒,以显示他们控制不了我。

4.我经常要控制自己,否则就会对父母拳脚相向。

5.我曾大发脾气,表示再也不与父母来往。

1,3,5我都中了。

妈妈很看不惯我的行事风格,觉得我不听老人言,而我觉得她不尊重我的想法,总是想控制我,就好像我是一个木偶,控制线在她手上,她往左拽,我就得往左走,她往右拉,我就得往右走。

我不愿做木偶,她的意见,大部分我是不会听的。

有段时间,我对她都过敏了,光是听到电话那头的声音,我就血往上涌,肾上腺素飙升。

我有时很困惑,对家里其他事,对同事朋友,甚至对陌生人我都能和颜悦色,为什么就是对自己的妈妈态度这么差?一跟她说话就激动,音量高了,语速也快了。

人家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什么我即使做了母亲后,还是不能体谅自己的妈妈呢?

看了《原生家庭》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企图通过争吵,我行我素这种对抗方式来证明自己不受父母控制,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

得不到认可,我沮丧,父母态度强硬的劝说,我又不买账。双方都不妥协,最后以大吵结束。吵完,我又觉得自己不孝,我觉得我有责任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可是我却让他们一次次失望难过。

然而,让父母高兴并不是孩子的责任。我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如果父母责问起来,我们可以按照书中教的方法,少做反应,多做回应。

四、非辩护性回应

苏珊.沃福德和克雷格.巴克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反应和非辩护性回应的区别。

反应:

苏珊(饰母亲):你自私!你忘恩负义!

桑迪:“不,我没有!我总是为别人着想。我总是为你着想。我尽我所能地避免伤害到你和父亲。不管多累,我都会带你出去逛街购物,请你和父亲到家里吃饭,难道不是吗?不管我为你做什么,你永远都不满足。”

非辩护性回应:

桑迪(饰母亲):“我和你父亲需要有个住处。你真是自私又忘恩负义。”

苏珊(饰桑迪):“哎呀,妈妈,你看问题的方式真有意思。”

桑迪(饰母亲):“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居然建议我们去住宾馆,我简直不敢相信。”

苏珊(饰桑迪):“让你伤心了,我很抱歉。”

桑迪(饰母亲):“你到底同不同意我们搬过去住?”

苏珊(饰桑迪):“我得考虑一下。”

桑迪(饰母亲):“我要你的答复,小姐!”

苏珊(饰桑迪):“我知道,妈妈,但是我需要考虑一下。”

桑迪(从角色切回现实):“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采用非辩护性回应可以客观中性地表明立场,不生气、不道歉、不解释、也不试图说服父母原谅或者改变。

简言之,使用非辩护性回应时,我们不带情绪,对父母没有要求,所以也不会被拒绝,从而可以阻止矛盾激化,不会因为极力为自己辩解而被逼到绝境。

但是,如果说把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父母的话,那《原生家庭》这本书就落于俗套了。它让我们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也让我们勇敢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不背锅,也不甩锅。

看书之前,我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看完书后,相比书里的案例,我觉得自己还算幸运的,至少我的父母没有酗酒、虐待等等问题,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竭尽所能地爱我,而我以后不单单是要好好爱孩子,更得讲究方式方法。

总之,无论你是被原生家庭所伤,需要平复内心的伤痛;

还是想修复与父母的关系;

亦或是想做合格父母,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都很值得一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改变几代人命运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ef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