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歌要考虑结构吗?

作者: 夏欲诗文字坊 | 来源:发表于2023-04-18 09:12 被阅读0次

    无论写律诗绝句,还是写现代诗,都要考虑结构。从表面来看,诗歌的结构是闻一多提倡“三美原则”中的建筑美,即“句的均齐”。往深层探究,诗歌的结构其实指向内在的逻辑之美和意象的组织方式。简而言之,诗歌结构是由外在文字的组织和内在的意象组织逻辑而共同构成的。

    1、建筑美之“句的均齐”

    从“句的均齐”来说,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较为普遍,从诗歌的分类来看便一目了然。古代诗歌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此处的“五”和“七”就是指字数,对每一句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

    即使是《诗经》中最常用的四言句式,也指向诗句的具体字数。当我们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能感受到单一的四字结构所深藏的韵律之美。

    假如把这组诗改写成无固定字数限制的现代诗,又会怎样?来试试看,我是这样改写的:

    芦苇随风摇曳着,

    挂满了白色的露珠。

    传说中的美丽女子,

    就隐藏在神秘的芦苇丛中吧!

    无论从结构和韵律上来看,改写后的现代诗版本都稍显逊色。虽然意思更为简单明了,但诗意的丧失破坏了诗歌之美!

    所以,我们的唐诗宋词很难被翻译为英文,因为会从根本上破坏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意象组织的逻辑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诗歌则讲究“系列意象共同构成完整而独特的意境”。意境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理论贡献,意境由意象而生,而意境是判断一首诗优劣的标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完整的意象构成了一幅旅人漂泊无依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将这些意象拆分来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断肠人,每一个意象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的,都在为诗歌主题服务,共同抒发着统一的苦旅之叹。

    通过层层感情铺叙,从周遭环境和具体景物的描写,转为写人的流浪之感,与杜甫的“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所表达的怅然相呼应!天地是如此辽阔,而对于漂泊无依的人来说,所有景物都沾染着自己的忧思,难以排解。这种通过典型意象巧妙组织而构成的诗歌独特审美形态就是意境!

    它的逻辑组织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让诗歌独立为一个完整艺术时空的力量。因人而异,因情而异,一切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某种思考或情感做铺垫!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形成含蓄蕴藉之美的关键所在,抒情不能只抒情,总是要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3、每首诗的结构各有侧重

    也许,有的人会问:是不是每首诗都要同时满足内外结构的统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首诗有一首诗的独特结构,并不是所有诗都同时具备逻辑美和文字组织之美。诗人在创造过程中,会有所取舍,或者有所侧重!

    就拿“句的均齐”理论的提出缘由来说,白话文兴起后,诗歌需要从文言文的“禁锢”中被释放出来。平白如口语的新诗迅速风靡诗坛,连鲁迅、周作人等人也会用白话胡诌几首新诗。

    这时便出现了大量味同嚼蜡的口水诗,形式上也比较随意,几行即可成诗。意象选择也比较分散凌乱,毫无意境可言!

    新月派的闻一多正是意识到毫无章法可言对诗歌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于是借鉴唐诗格律,提出了“三美原则”。

    特别强调写诗要在句式和章法上进行构建,于是类似豆腐块的分段手法开始流行。建议诗歌分成几个句式和行数相同的章节,每一章节各有小主题,所有章节又统一为诗歌主旨服务!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认真实践了这一创作原则!

    当诗歌发展到八十年代,摆脱每一章节字数限制的诗,也可凭借意象的组织结构而创造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比如北岛的《回答》、食指的《相信未来》等代表作品。比起闻一多所提倡的“句的均齐”和唐诗宋词的结构,现代诗在形式上也更加自由。

    而顾城那首家喻户晓的《一代人》仅仅2句,却也创造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的形式无拘无束,仅仅2句,却拥有千钧之力,借助“黑夜”和“光明”两个相对的意象,表达理想永远遥不可及,呐喊出了一代人被摧毁被压抑的心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诗歌要考虑结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eh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