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文脉、习箴智库、领创系列七 王风华读心识人抚育(下·共性) 第11篇
心是复活躯,身是心阶梯。身心(生理与心理)和谐互补,相互支持,活在当下——过去与未来的约定中,共同为生命需求服务,一个人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否则,身心矛盾,无法统一,纠结郁闷,能量耗散,则直接损害生命健康,危及生命活好,妨碍生命成长。
总之,身心和谐,是家庭教育和生命成长的基础;身心失和,是人生及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读懂孩子的身心,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17989/f00e48f356e55a7c.jpg)
一、身心失和的表现
身心需求相反,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消耗,智慧又不足以协调身心矛盾,致使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讨厌自己,注意力和兴趣分散,抗干扰能力降低。
比如: 心理求独立,生理求依赖,身心不一致。由于思想和性格得不到别人理解,心理开放,生理封闭,身心对立。由于意志力不支撑,心理自制,生理冲动,身心矛盾,等等。
身心失和的先天原因是,心的本能是求集中,身的本能是求放松,两者作用方向不一致,难以配合。
身心失和的后天成长环境原因,一是限制孩子动手参与体验,或是代替孩子思考,导致孩子身心依赖。二是对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埋下身心失和的种子。
二、身心失和的导源
身心失和,起于心理违背生理,主观违背客观。生理第一,配合初心,心理偏航,生理不依。父母过度的负面情绪,会在孩子心里埋下身心失和的种子。
1、嫁恐。即转嫁恐惧,把恐惧转嫁到孩子或他人身上。比如恐吓孩子,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的种子。当孩子面临困难时,这种恐惧就会复活,让孩子消减信心,想要退缩。
恐惧时,中向型孩子会不安,紧张,质疑一切,失去放松、愉悦的环境,慧体无法成长。内向型孩子会感到不安全,不可信,失去寄托点,无法确立理想,建设胆商。外向型孩子会逆反,走向极端,无法思考。
2、移悲。即把悲伤转移到孩子或其他人事物上。比如,对孩子或在孩子面前释放怨气,让孩子感到父母多么委屈、痛苦、不幸,让悲伤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成为一种消极程序,随时会被引发。
悲伤时,中向型孩子本是乐天派,会导致快乐缺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走向消极或迷茫。内向型孩子本来悲志低,会陷入悲观漩涡,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无法乐活,而且不跟父母一起悲伤就是不孝。外向型孩子原本主动担当,会失去担当动力,随波逐流。
3、迁怒。即把怒气发泄到孩子或别的人事物身上。比如,对孩子发怒,过度指责打击孩子等。
愤怒时,中向型孩子的生活基点是情爱,会认为人间无情,缺失爱的根基和动力。内向型孩子的生活基点是信任,会导致自我否定和负罪感,产生消极、自卑和痛苦心态。
外向型孩子的生活基点是成就和荣耀,这种反差会导致仇恨,把愤怒再迁移到别人身上,制造伤害。
三、身心失和的诱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下行为,将会导致孩子身心失和。
1、向儿女投降。即迁就孩子。如果孩子的心理预期容易得到满足,而身体的投入度不足,就会形成错觉: 只要想要,就能得到。这样就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条件,导致自私自利,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缺乏毅力,不会合作。
2、保护期过长。保护期越长,孩子越无能。在父母的潜意识之中,有跟孩子是一体的错觉,导致独裁。这样,由于孩子的行为能力开发不够,智能也会闲置,阻碍成长,成为“巨婴”或“啃老一族”。
3、啰嗦嘟嚷。其实是对孩子不放心,不信任,又不自知,随意释放情绪、信息和意识,让孩子增加压力感、无力感。如果身体的客观需要与心理的主观需要相矛盾,孩子就会逆反、对抗,放弃身体需要。
4、滥用赞扬。不切实际的夸赞吹捧,会让孩子高估自己,迷失自我,形成自负,产生自恋,忽略漏洞,喜欢外在关注,忽略自我关注,埋下自卑隐患。一旦出现负面的外界反馈,就无法承受。
5、惩罚过量。本质是伤孩子自尊,为自己泄愤,让孩子自我误判,自我怀疑,心理不相信生理,过度担忧,假想困难。
6、替孩子思想。父母固有观念,思维陈旧,还替孩子想事情,实际是不顾孩子的想法,试图把孩子养成自己的复制品。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自我想要摆脱父母的掌控,但身体本能的依赖父母,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又控制不住行为,陷入身心矛盾。
7、忽略动手创。分数第一,忽略素质,缺乏核心竞争力,将导致未来发展不协调。由于孩子身体笨拙,心理快乐感缺失,心理期待无法通过双手获得,就会产生自我否定,价值感降低。
8、不乐观向上。悲观的家长,会把自己捆绑在孩子身上,迫使孩子经常向父母妥协,烦心事多,心态滑落,身体的潜能无法得到心理的开发,变得迷茫无聊,失去自我,悲观厌世,放弃理想。
四、身心失和的调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启动独立自主
即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从生理和心理之上(即命理上)看待身心关系,给身和心做出规则上的界定。
心理的本能是集中,但心理需求较多,无法一起集中。所以,要给心理集中进行“序”的界定,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排出先后次序。
生理的本能是放松,但不能放纵,没有节制。所以,要给生理放松进行“度”的界定,保障适度。在度和序的界定之中,让身心从相争变成相通。
2、遵循生命程序
中向型孩子稳定力和担当力不足,容易出现精神涣散,精力不集中。所以,要从精神集中入手,顺着孩子的兴趣点和好奇心,引导孩子深入探索。
内向型孩子容易心理堵塞,所以,要从心理入手,让孩子把心中的郁闷释放出来,然后拓展思维,心理疏通则身心相通。
外向型孩子具有“多余的非创造性”能量,容易躁动,身体的本能难以控制,所以,要从生理入手,通过适当的运动,把“多余”能量释放出来。
五、身心和谐的抚育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启迪悟性思维
身心和谐,本质上是主观与客观的和谐,需要介观来调节。主观偏感性,客观偏理性,介观来自悟性。孩子3岁之前,具有悟性思维潜质,后来逐步受到外界信息和环境干扰,反而被埋没了。
启迪孩子的悟性思维,先要突破各自的阻碍点。中向型孩子主要是穿越感性,看清自我心理暗示的真相。
比如,这类孩子“不能让自己累着、不能吃亏”等自我心理暗示,属于感性和现象级判断,与现实真相碰撞,生发出悟性的智慧,才能重新认知自己和环境。
内向型孩子受“爸我”、“妈我”和环境影响较大,常常想法不自主,前怕狼后怕虎,优柔寡断,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按确认键,主要从启动孩子自主思考开始,多鼓励孩子探索和尝试。
比如,这类孩子“我要谨慎、我要忍耐、我要立志、我是典范”等自我心理暗示,都是横向比较的结果,容易与实际需求冲突。正常该是纵向比较,自己跟自己比,关键在于对自己和别人负责。
外向型孩子容易过度自信,不切实际,专制强势,总是希望别人听从自己指挥,容易造成主客观冲突,主要从想法落地入手。
比如,这类孩子“我负有重任、我一定了不起、我有特权、我有众人拥护”等自我暗示内容,都是以人格和担当为前提的,看的是实际表现。
2、促进身心健康
——肉体(生理细胞)健康在于运动,情体(心理情绪)健康在于镇定,慧体(灵性精神)健康在于印证。
生命健康是身心和谐的前提,其中,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关键,精神健康是支柱。心理健康要修炼,烦的时候没人安慰增灵感,累的时候没人温暖志丰满。当身心失和时,则要用灵性修复创伤,用精神调节身心。
精神如何支撑生命健康?慧体如何印证所想?印证对应创意,创意来自人的本能——创欲。所以,要多给孩子提供想象力放飞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条件和机会,鼓励孩子尝试和探索自己的新奇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