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判的看问题成为了主要的思考模式,好处是保留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了人云亦云,坏处是失去了快速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可能这也是人到中年的通病。
继续往下看完养生主,整体的思想还是有点偏无为,或者叫顺应环境,梁冬拿手机举了个例子,养生就是
1,做好保护,戴上手机壳。
2,有什么小毛病赶紧修好。
3,本质还是少用,不升级,不折腾,避免死机。
这个想法似乎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有点不符,我们更多的强调加油干,只争朝夕,整体的状态就是一个字 急 。这是前两天洪老板批评我的地方,看来平衡一些可能更好一些?
养生主还提到了一个点,是用小代价解决大问题,但是他只提到了这个思路,也就是说不要和难题硬怼,要找一些更好的切入点。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然而也没啥用,倒是之前上过一个MBA课的老师举的例子更有启发性:
为了解决上下班道路拥堵的问题,出了很多的想法,但是车多路少,拓宽道路,限制通行可能都是方式,但是都影响巨大,属于从正面和问题硬怼,但有的地方就想出了潮汐车道,利用车流不均衡,动态改变车道数量,就属于小方案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拓展思考方式,找到合适解法的好方式,在我们的产品设计中也同样需要,比如说昨天提到的性能,针对大数据量的复杂查询和下载,与其花大量时间去重写逻辑,有的时候不如限制查询条件或者数量更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