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解人性》读书笔记(2)

《理解人性》读书笔记(2)

作者: 小手镯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19:47 被阅读0次

六、关键词:精神活动

1、精神活动离不开运动

意识一般包括感知、认识、精神,人的想法,知觉等,意识应该属于人的心理范畴内,并且意识是运动的,具有生命的特征。

这就是植物和动物的简单区别,植物没有思想,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而动物可以活动,有简单的情感意识。

精神活动即是属于意识类的范畴,也就具有了和意识一样的特征,它的发展离不开运动,我们上学时学到就是事物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相对的静止和运动。我们用作的参考物不同,而体现出相对的静止和运动。

2、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有关

人的心理活动会受所在的环境影响,并且会做出相应的反馈。所以,我们的心理无时不刻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并对其做出回应。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上学时候,学校划分快慢班、老师调整优差生座位,他人对自身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我们不得不承认,良好的环境和优秀的人才,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好的提升自己。

本书作者认为 :

一个人的能力和身上所具备的某些特征,比如人的本能、美德、恶行等,只有在自我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我们认为身体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就是罪恶的,它要结合特定的场景来判断这些缺陷的优劣。

比如善良和恶行,就想到农夫和蛇的故事,对于农夫自身处境来说,他是善良的举动,蛇是邪恶的;对于蛇自身处境,它可能就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只有在特定的环境里才体现了我们内在的精神活动。

蛇没有脚,它有利于爬行,如果人没有脚就不利于走路,所以身体上的缺陷要结合特定场景来判断。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层面,角度不同,它所呈现的利弊也就不同。

七、关键词:精神活动具有目标导向

我们做事都有目的性,都会朝着心中目标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的精神活动是具有单一性目标的特征,才会主导我们的行为去实践。

既然,精神活动是指向单一的目标方向,那么在建立、纠正、指引目标的活动中,我们的精神活动才可以进行思考、祝愿、做梦等一系列的意识感受。有了方向后,我们进行相关活动又对个体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馈。

我们做事都会有目标,比如我想读书,我就是个体,想就是精神活动,读书就是单一的目标,在读书活动中,产生了相关的感受又反馈给了个体。

假如我想买房子,就得付诸行动,努力挣钱,采取创业或者工作,开源节流等正当途径及方法增加收入,最后实现目标。由于个人受环境或者社会因素等影响,我也可能会更改目标,所以经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也是有些道理的。

如果我想写一篇文章,这并不是依据自然法则规律促使我写,而是我内心的精神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指引我想要表达。

八、关键词:自由意志、真实目标

我们通常所说,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自由与约束相互存在,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危险的。

人在追求目标的同时,自由与约束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而我们追求的目标也会随着身体,状态、各类环境的影响而作出相应改变。

我选择写作,与我来说,可以任意时间来写,这是我的自由,但是也有写不出来时的苦闷,这就是对我的约束。而又当我身心疲劳、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等,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我的写作又得被迫作出让步和改变。

关于真实目标,我们很少能够看得清楚。有时我们就会问心中的梦想是什么,如果确定有,是否还在为之坚持和奋斗呢?

一次我和同事聊天,她问我怎么不去那个体制还不错的公司上班,我说要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她笑了,找了其他的理由岔开了话题。

我们每天面临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少会考虑自身的感受,大多在为身边的人忙忙碌碌,有时安静下来,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如果自己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又时常感到迷茫、空洞,不知所措,自己的真实目标是什么。

当内心被伤的满目疮痍时,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心继续工作与生活,是否真正在意过自己的感受。

我明白,梦想是不能与人分享的,很多人会嗤之以鼻,用嘲讽的嘴脸说你不入流、装清高,或者置之不理。

梦想是放在心里的,与他人无关,只要做好自己,坚持真我。喜欢的事物,就应当去追求,不留遗憾,也要关注自身的感受,为他人活着,也要为自己活着。

九、童年心理目标

1、成人的行为模式受童年心理的影响。

我们童年记忆对于研究成人行为模式非常重要,这也是本书作者多次强调的观点。

我小时候,生病了去诊所输液,由于天晚了就打吊瓶带回家,到家后才发现跑针了,输液管里都是血,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血,充满了恐惧与害怕。

这段记忆非常深刻地印在了脑海里,长大后一生病,就特别害怕被扎针和看见血。

还有很多童年的记忆,如果联想起来,再与自己成人后的种种行为表现相互比较,我们发现会有惊人的相似度。

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成年人的心理动机与变化。有人说: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我想从这个角度,应当多念叨一下过去。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过去,曾经的过往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内心,更好的理解人性。

2、心理目标指导行为,它受童年环境因素影响。

出生后的婴儿受特定感受,会表现出快乐或悲伤的感觉,而这些心理活动就已经滋生了他们的目标导向。

社会教会我们要遵守合理的规矩和表现正确的行为。儿童成长时期,在与这些行为规矩做斗争中,渐渐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建立起了自身的安全感。

例如我们在教会孩子洗脸、刷牙、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习惯,教会孩子用礼貌用语说话,教会孩子与别人相处不动手打人等等行为。

他们在适应社会、学习人际交往中,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慢慢地树立了自身的安全感。

儿童也会受环境、社会影响,改变自己的心理目标,而对于临时的改变,也会选择逃避困难的方法,这对成人来说,也是会如此选择。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的本身,短时期内有效,内心得到一时的舒适感。当再次面对时,问题还是摆在那里。

儿童的内心建设在逐步地完善,所有的性格特征,都会指向最终的心理目标。

是快乐还是悲伤,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些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外在行为。

不同的态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乐观的态度,可以看到开朗、自信、勇敢、责任感等性格特征;比如悲观的态度,可以看到自卑、懦弱、猜疑、逃避责任等性格特征。

以上,共勉!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人性》读书笔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liyctx.html